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县域新闻 >> 崇阳新闻 >> 正文

崇阳县“脱贫之星”风采展示(二)(排名不分先后)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20-06-10 11:26

  吴龙奎

  多种养殖拓富路

  沙坪镇石坳村一组村民吴龙奎,现年54岁,一家3口人,妻子杨锦梅患风湿病,本人因患颈椎腰推、冠心等疾疾病,需长年服药治疗,花费了不少医疗费,孩子读书,家庭生活十分困难。2014年,被确定于建档立卡贫困户。

  县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舒娓与吴龙奎结对帮扶,根据他家的实际情况,舒娓和他共同寻找脱贫项目,制定脱贫计划,利用房前屋后发展养殖业,猪粪促菜,菜茂蓄旺,走出发展致富路。

  发展项目确定后,政府帮他争取了5万元的贴息扶贫贷款,利用这些钱,他买了10条牛,4头母猪,100来只蛋鸡,盖起牛棚猪栏,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当年小猪就增加了40多头,除卖掉一部分小猪外,剩下的小猪当肉猪全部圈养起来。

  今年养猪纯收入5万余元,加上养牛、养鸡年纯收入超过8万元。随着精准扶政策的实施,他家还享受了健康扶贫、扶贫专岗生态护林员,年收入4200元等一系列扶贫政策。

  龙四明

  小小龙虾富了家

  今年58岁的龙四明,沙坪镇枫树村一组,因两个儿子都患有先天性智力残疾,四处求医,让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被列为精准扶贫对象。

  2014年,针对龙四明家的实际困难,村支部书记邓继明多次走访上门为他宣传讲解精准扶贫好政策,驻村工作队及帮扶责任人也经常上门入户宣传优惠政策,交心谈心,鼓励他发展产业脱贫。

  在2014年至2016年期间,龙四明享受了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和产业扶贫等政策,又本着吃苦耐劳,艰苦实干的精神积极从事各项工作,空余时间到别的基地学习“取经”,终于在2016年主动摘帽脱贫。而经过这几年的学习,他希望在家建一个龙虾养殖基地来巩固脱贫成效。

  在2018年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多方支持下,在枫树村一组建成一个25亩的龙虾养殖基地,在2019年中旬就出售小龙虾2000多斤,收益达3万余元。现在的他衷心感谢党和政府,精准扶贫让他的生活质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他的事迹也激励着很多贫困户用自己的劳动致富。

  柳宏华

  稻田育出幸福种

  柳宏华,男,今年51岁,沙坪镇堰市村三组村民,离异,与儿子柳海峰2人生活,一直无致富技能,无固定经济收入,于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

  堰市旱稻制种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年来是堰市村脱贫致富的优秀社团,2014年度,村干部和帮扶责任人在安排其做村级保洁员的同时,极力介绍他加入该合作社。当年,柳宏华承包了25亩农田,通过细心的学习合作社专家传授的技术,精心的科学田间管理,无畏苦和累,一心一意扑在制种和繁种培育上。除杂是细致活,别人不能及时发现的杂种,他总是能又快又准地清除出来;传授种子花粉,需在夏天最热的正午时分才效果最好,他克服高温酷署,汗流浃背地抢抓时机。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14年度和2015年度,他连续两年达到每年种子产量1.5万斤,纯收入约4.5万元。儿子毕业打工后,年收入也有近2.5万元。从此,他致富的劲头更足了,计划逐渐增加制种承包面积,更有信心和底气奔向小康生活。

  王中明

  养殖肉牛奔小康

  王中明,今年62岁,一家6口人。2012年因在外打零工从屋上掉下来,多处重伤,无法从事体力劳动,作为家里的顶梁柱,王中明的受伤对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儿子王洛华在外读大学,无法帮衬家里,读书的生活费全靠亲朋资助,2014年王中明一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7年6月,王中明儿子王洛华大学毕业后去外地务工,减轻了家里的负担。2018年12月,王中明针对家庭实际情况,把发展产业作为长期性的脱贫致富巩固提升计划。

  通过亲朋筹资2万元,加上自己的积蓄,购买肉牛10头。没有养殖经验,王中明并不气馁,积极向有经验的农户请教养殖知识,白天扎在牛棚里,喂养草料;晚上一心扑在学习上,从书本中汲取养殖知识,通过不懈的努力,肉牛养殖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年收入5万元。

  廖任农

  荒山造林育富果

  高枧乡石咀村七组村民廖任农,其妻体弱多病,两个儿子分别上高中和大学,全家仅他一个主劳力,致使家庭贫穷,负债累累。

  自精准扶贫政策开展以来,他家被列入驻村干部帮扶对象。扶贫干部为他出谋划策,帮其解决资金难题。2017年,扶贫干部为其联系县林业局承包500多亩荒山,实行精准灭荒,获得了每亩800元的灭荒补贴4万余元。接着,他又获得小额担保授信5万元,开始购买造林所需的树苗、农药、机械,现巳全部植上了树。其中果树40多亩,油菜40多亩,用材林400多亩。

  正是由于有国家的造林补贴,廖任农一盘算,除去造林成本,还有盈余,还清了债务。待过几年,果树、油茶成林后年收益可达10万元以上。

  王高良

  身残志坚当“猪倌”

  高枧乡高枧村三组村民王高良,今年48岁,因为身患肢体三级残疾,虽只有3口人生活,却穷得叮当响,生活举步维艰,曾经在当地是出了名的贫困户。

  然而,自2017年开始,王高良在乡政府支持和驻村干部的帮扶支持下,他和家人商量,决定发展生猪养殖。结果,他从小打小闹到逐年扩大发展,至2019年底已实现年出栏生猪180余头,年收入达到10万余元。

  为此,王高良又被当地人称为“猪司令”。而他乐呵呵认为,只要勤劳致富,苦点脏点累点不算什么。现在,他还不忘带动身边的贫困户发展生猪养殖,他既手把手教技术,又提供仔猪,先后带动十多户发展生猪养殖,为每户家庭增加收入过万元。

  王国平

  敢教荒山变金山

  高枧乡高枧村二组村民王国平,今年54岁。早年他与妻子孩子一直在外省漂泊打拼,一直吃在嘴里,穿在身上,甚至负债累累,家徒四壁,不成人样。

  2013年底,王国平毅然决然地辞去了省外的工作,回到家乡创业。他决定以植树造林这条路作为自己的致富之路。经咨询政府及林业部门,通过合法流程流转荒山200多亩开荒造林。从此,他起早摸黑,一心扑在灭荒造林上。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让200多亩荒山都栽上了杉树、枫树、板栗树等。

  其间,王国平在自已发展产业时,还不忘带动身边的贫困户脱贫致富,先后请廖顺云、王忠贤、黄红光等十多户在家的劳动力帮忙开荒造林以及后期的林间抚育。转眼几年过去了,苷日的荒茅秃山现已变成生机盎然的绿色青山。据测算,总价值达200余万元,从2017年开始,每年可带来林地经济收入3万余元。

  张阳武

  “甜蜜世界”兴事业

  高枧乡老虎洞村3组村民张阳武,今年60岁。过去有传统养蜂技术,但一直小打小闹,自产自销,难以养家糊口,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

  2017年,他在驻村工作队和乡村干部的帮扶指导下,当年养蜂25箱,2018年又迅速发展到50箱,年产值达3万元;同年,他在高枧农商银行小额贷款2万元,用于发展养蜂。

  在张阳武的带动下,本组王四平、徐洪武、廖一胜等10余户贫困户开始养蜂,他一一言传身教,手把手教技术,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2019年,张阳武的蜜蜂发展到120箱,年产蜂蜜1000余斤,当年创收7万余元。

  张阳武的创业成功,极大了刺激并鼓励了当地老百姓,如今老虎洞村有15名大户,养蜂已经成为老虎洞村的主导产业和重要致富门路。

  李俊丽

  种养结合摘穷帽

  肖岭大堰村十二组李俊丽,57岁,一家3口人。丈夫杨隽明早年患有直肠癌,丧失了劳动能力,儿子杨敏在广东东莞务工,收入不高,家庭生活拮据,2014年李俊丽一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李俊丽只有小学文化水平,虽然家庭遭遇了重大变故,但是并没有把这个坚强的女人击倒,李俊丽决心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撑起这个家。通过政策的帮扶,依靠亲朋的资助,李俊丽购买了两头肉牛,准备靠养殖来补贴家用,万事开头难。小学文化水平的李俊丽艰难的捧起了书本,一个字、一句话的学养殖技术,从开始的不熟悉,到后来的侃侃而谈,李俊丽付出了超常人百倍的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李俊丽养牛的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她并不“满足”,目光又盯上了承包的20亩水田,每天就是家—牛棚—水田“三点一线”的生活,虽然累,但是李俊丽心里觉得值,因为这是在为自己美好生活而奋斗,再苦再累都值。

  到目前李俊丽在家种植了20多亩水田,承包了10亩鱼池,养了2头肉牛,年收入达10万余元,真正实现了稳定脱贫。

  柳志高

  规模种植得幸福

  肖岭乡三角村六组柳志高,今年44岁,一家5口人,2014年被纳入精准扶贫对象。

  三角村属于是典型的丘陵地貌,柳志高利用有利的自然资源,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丰富的种田经验,在政府扶贫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把村里的闲置土地利用起来种植水稻,根据扶贫政策,柳志高向银行申请5万元小额扶贫贷款购买了耕田机、收割机,从耕田到播种,再到收割,全部都是自己动手。从开始的几十亩到现在的300多亩,都是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为了节省开支柳志高起早贪黑,不辞辛劳,带着一家人埋头苦干,通过自己和家人们的不懈努力,实现了年收入15万元以上,彻底地摘掉了“穷”帽子。

  “幸福是靠自己的双手干出来的”,柳志高一直坚信着这句话,并用实际行动去践行自己承诺,去坚守自己的幸福。

  舒华兵

  绿色肥料富乡邻

  肖岭乡霞星村10组村民舒华兵,今年44岁,全家6口人,两个孩子未成年,大儿子患肾病综合症,需长期用药稳定病情,父亲80多岁,无劳动能力,母亲肢体二级残疾,丧失劳动能力。2014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头脑活络,且长期观看中央7套农业频道的舒华兵瞄准了发展绿色肥料的产业路子,确定了奋斗目标,舒华兵一心扑在了绿色肥料的生产开发上。为了绿色农业的发展,他通过到各高等院校咨询,向专业教授取经等方式学习充电。在各级政府的帮扶下,通过亲戚朋友的鼓励支持,筹集资金,2017年上半年华茂生物科技正式挂牌生产,已建成1万吨的生产线,第一批正式投产,投入市场的产品有:生物有机肥、微生物复合肥、各种复合有机肥料,实现直接就业30人,其中带动贫困户人口19人,2018年实现销售收入800万元。

  黄能斌

  种植药材好致富

  高枧乡义源村七组黄能斌,今年54岁,全家5口人,2014年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5年开始,在乡、村干部及驻村帮扶责任人的支持鼓励下,他和妻子黄理云创办了理仁专业合作社,主要以林业发展中药材种植为主导,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如今,黄能斌已发展生态林种植300余亩,中药材种植50余亩。他不仅自己率先脱贫,还带动当地群众就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引导群众投资投劳,参与共同致富奔小康。



编辑:zhusijia

上一篇: 崇阳城镇新桥村景美人和喜乐业
下一篇: 崇阳县委第一巡察组进驻县人民法院开展巡察工作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