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龙奎
多种养殖拓富路
沙坪镇石坳村一组村民吴龙奎,现年54岁,一家3口人,妻子杨锦梅患风湿病,本人因患颈椎腰推、冠心等疾疾病,需长年服药治疗,花费了不少医疗费,孩子读书,家庭生活十分困难。2014年,被确定于建档立卡贫困户。
县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舒娓与吴龙奎结对帮扶,根据他家的实际情况,舒娓和他共同寻找脱贫项目,制定脱贫计划,利用房前屋后发展养殖业,猪粪促菜,菜茂蓄旺,走出发展致富路。
发展项目确定后,政府帮他争取了5万元的贴息扶贫贷款,利用这些钱,他买了10条牛,4头母猪,100来只蛋鸡,盖起牛棚猪栏,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当年小猪就增加了40多头,除卖掉一部分小猪外,剩下的小猪当肉猪全部圈养起来。
今年养猪纯收入5万余元,加上养牛、养鸡年纯收入超过8万元。随着精准扶政策的实施,他家还享受了健康扶贫、扶贫专岗生态护林员,年收入4200元等一系列扶贫政策。
龙四明
小小龙虾富了家
今年58岁的龙四明,沙坪镇枫树村一组,因两个儿子都患有先天性智力残疾,四处求医,让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被列为精准扶贫对象。
2014年,针对龙四明家的实际困难,村支部书记邓继明多次走访上门为他宣传讲解精准扶贫好政策,驻村工作队及帮扶责任人也经常上门入户宣传优惠政策,交心谈心,鼓励他发展产业脱贫。
在2014年至2016年期间,龙四明享受了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和产业扶贫等政策,又本着吃苦耐劳,艰苦实干的精神积极从事各项工作,空余时间到别的基地学习“取经”,终于在2016年主动摘帽脱贫。而经过这几年的学习,他希望在家建一个龙虾养殖基地来巩固脱贫成效。
在2018年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多方支持下,在枫树村一组建成一个25亩的龙虾养殖基地,在2019年中旬就出售小龙虾2000多斤,收益达3万余元。现在的他衷心感谢党和政府,精准扶贫让他的生活质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他的事迹也激励着很多贫困户用自己的劳动致富。
柳宏华
稻田育出幸福种
柳宏华,男,今年51岁,沙坪镇堰市村三组村民,离异,与儿子柳海峰2人生活,一直无致富技能,无固定经济收入,于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
堰市旱稻制种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年来是堰市村脱贫致富的优秀社团,2014年度,村干部和帮扶责任人在安排其做村级保洁员的同时,极力介绍他加入该合作社。当年,柳宏华承包了25亩农田,通过细心的学习合作社专家传授的技术,精心的科学田间管理,无畏苦和累,一心一意扑在制种和繁种培育上。除杂是细致活,别人不能及时发现的杂种,他总是能又快又准地清除出来;传授种子花粉,需在夏天最热的正午时分才效果最好,他克服高温酷署,汗流浃背地抢抓时机。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14年度和2015年度,他连续两年达到每年种子产量1.5万斤,纯收入约4.5万元。儿子毕业打工后,年收入也有近2.5万元。从此,他致富的劲头更足了,计划逐渐增加制种承包面积,更有信心和底气奔向小康生活。
王中明
养殖肉牛奔小康
王中明,今年62岁,一家6口人。2012年因在外打零工从屋上掉下来,多处重伤,无法从事体力劳动,作为家里的顶梁柱,王中明的受伤对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儿子王洛华在外读大学,无法帮衬家里,读书的生活费全靠亲朋资助,2014年王中明一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7年6月,王中明儿子王洛华大学毕业后去外地务工,减轻了家里的负担。2018年12月,王中明针对家庭实际情况,把发展产业作为长期性的脱贫致富巩固提升计划。
通过亲朋筹资2万元,加上自己的积蓄,购买肉牛10头。没有养殖经验,王中明并不气馁,积极向有经验的农户请教养殖知识,白天扎在牛棚里,喂养草料;晚上一心扑在学习上,从书本中汲取养殖知识,通过不懈的努力,肉牛养殖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年收入5万元。
廖任农
荒山造林育富果
高枧乡石咀村七组村民廖任农,其妻体弱多病,两个儿子分别上高中和大学,全家仅他一个主劳力,致使家庭贫穷,负债累累。
自精准扶贫政策开展以来,他家被列入驻村干部帮扶对象。扶贫干部为他出谋划策,帮其解决资金难题。2017年,扶贫干部为其联系县林业局承包500多亩荒山,实行精准灭荒,获得了每亩800元的灭荒补贴4万余元。接着,他又获得小额担保授信5万元,开始购买造林所需的树苗、农药、机械,现巳全部植上了树。其中果树40多亩,油菜40多亩,用材林400多亩。
正是由于有国家的造林补贴,廖任农一盘算,除去造林成本,还有盈余,还清了债务。待过几年,果树、油茶成林后年收益可达10万元以上。
王高良
身残志坚当“猪倌”
高枧乡高枧村三组村民王高良,今年48岁,因为身患肢体三级残疾,虽只有3口人生活,却穷得叮当响,生活举步维艰,曾经在当地是出了名的贫困户。
然而,自2017年开始,王高良在乡政府支持和驻村干部的帮扶支持下,他和家人商量,决定发展生猪养殖。结果,他从小打小闹到逐年扩大发展,至2019年底已实现年出栏生猪180余头,年收入达到10万余元。
为此,王高良又被当地人称为“猪司令”。而他乐呵呵认为,只要勤劳致富,苦点脏点累点不算什么。现在,他还不忘带动身边的贫困户发展生猪养殖,他既手把手教技术,又提供仔猪,先后带动十多户发展生猪养殖,为每户家庭增加收入过万元。
王国平
敢教荒山变金山
高枧乡高枧村二组村民王国平,今年54岁。早年他与妻子孩子一直在外省漂泊打拼,一直吃在嘴里,穿在身上,甚至负债累累,家徒四壁,不成人样。
2013年底,王国平毅然决然地辞去了省外的工作,回到家乡创业。他决定以植树造林这条路作为自己的致富之路。经咨询政府及林业部门,通过合法流程流转荒山200多亩开荒造林。从此,他起早摸黑,一心扑在灭荒造林上。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让200多亩荒山都栽上了杉树、枫树、板栗树等。
其间,王国平在自已发展产业时,还不忘带动身边的贫困户脱贫致富,先后请廖顺云、王忠贤、黄红光等十多户在家的劳动力帮忙开荒造林以及后期的林间抚育。转眼几年过去了,苷日的荒茅秃山现已变成生机盎然的绿色青山。据测算,总价值达200余万元,从2017年开始,每年可带来林地经济收入3万余元。
张阳武
“甜蜜世界”兴事业
高枧乡老虎洞村3组村民张阳武,今年60岁。过去有传统养蜂技术,但一直小打小闹,自产自销,难以养家糊口,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
2017年,他在驻村工作队和乡村干部的帮扶指导下,当年养蜂25箱,2018年又迅速发展到50箱,年产值达3万元;同年,他在高枧农商银行小额贷款2万元,用于发展养蜂。
在张阳武的带动下,本组王四平、徐洪武、廖一胜等10余户贫困户开始养蜂,他一一言传身教,手把手教技术,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2019年,张阳武的蜜蜂发展到120箱,年产蜂蜜1000余斤,当年创收7万余元。
张阳武的创业成功,极大了刺激并鼓励了当地老百姓,如今老虎洞村有15名大户,养蜂已经成为老虎洞村的主导产业和重要致富门路。
李俊丽
种养结合摘穷帽
肖岭大堰村十二组李俊丽,57岁,一家3口人。丈夫杨隽明早年患有直肠癌,丧失了劳动能力,儿子杨敏在广东东莞务工,收入不高,家庭生活拮据,2014年李俊丽一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李俊丽只有小学文化水平,虽然家庭遭遇了重大变故,但是并没有把这个坚强的女人击倒,李俊丽决心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撑起这个家。通过政策的帮扶,依靠亲朋的资助,李俊丽购买了两头肉牛,准备靠养殖来补贴家用,万事开头难。小学文化水平的李俊丽艰难的捧起了书本,一个字、一句话的学养殖技术,从开始的不熟悉,到后来的侃侃而谈,李俊丽付出了超常人百倍的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李俊丽养牛的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她并不“满足”,目光又盯上了承包的20亩水田,每天就是家—牛棚—水田“三点一线”的生活,虽然累,但是李俊丽心里觉得值,因为这是在为自己美好生活而奋斗,再苦再累都值。
到目前李俊丽在家种植了20多亩水田,承包了10亩鱼池,养了2头肉牛,年收入达10万余元,真正实现了稳定脱贫。
柳志高
规模种植得幸福
肖岭乡三角村六组柳志高,今年44岁,一家5口人,2014年被纳入精准扶贫对象。
三角村属于是典型的丘陵地貌,柳志高利用有利的自然资源,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丰富的种田经验,在政府扶贫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把村里的闲置土地利用起来种植水稻,根据扶贫政策,柳志高向银行申请5万元小额扶贫贷款购买了耕田机、收割机,从耕田到播种,再到收割,全部都是自己动手。从开始的几十亩到现在的300多亩,都是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为了节省开支柳志高起早贪黑,不辞辛劳,带着一家人埋头苦干,通过自己和家人们的不懈努力,实现了年收入15万元以上,彻底地摘掉了“穷”帽子。
“幸福是靠自己的双手干出来的”,柳志高一直坚信着这句话,并用实际行动去践行自己承诺,去坚守自己的幸福。
舒华兵
绿色肥料富乡邻
肖岭乡霞星村10组村民舒华兵,今年44岁,全家6口人,两个孩子未成年,大儿子患肾病综合症,需长期用药稳定病情,父亲80多岁,无劳动能力,母亲肢体二级残疾,丧失劳动能力。2014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头脑活络,且长期观看中央7套农业频道的舒华兵瞄准了发展绿色肥料的产业路子,确定了奋斗目标,舒华兵一心扑在了绿色肥料的生产开发上。为了绿色农业的发展,他通过到各高等院校咨询,向专业教授取经等方式学习充电。在各级政府的帮扶下,通过亲戚朋友的鼓励支持,筹集资金,2017年上半年华茂生物科技正式挂牌生产,已建成1万吨的生产线,第一批正式投产,投入市场的产品有:生物有机肥、微生物复合肥、各种复合有机肥料,实现直接就业30人,其中带动贫困户人口19人,2018年实现销售收入800万元。
黄能斌
种植药材好致富
高枧乡义源村七组黄能斌,今年54岁,全家5口人,2014年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5年开始,在乡、村干部及驻村帮扶责任人的支持鼓励下,他和妻子黄理云创办了理仁专业合作社,主要以林业发展中药材种植为主导,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如今,黄能斌已发展生态林种植300余亩,中药材种植50余亩。他不仅自己率先脱贫,还带动当地群众就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引导群众投资投劳,参与共同致富奔小康。
编辑:zhusijia
上一篇:
崇阳城镇新桥村景美人和喜乐业
下一篇:
崇阳县委第一巡察组进驻县人民法院开展巡察工作
6月5日,赤壁市官塘驿镇龙凤山村益亩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蔬菜基地一片忙碌,农户们两三人一组,有的忙着翻土整地,有的开沟锄草...
据了解, 2019年以来,万岗村与武昌区人大工委、武昌区华中金融城、武昌区城管委驻村工作组,按照武汉市委、市政府和新洲区委...
咸宁网讯通讯员毛雪飞报道:近年来,崇阳县桂花泉镇依托雷竹小镇,全力做好竹文章,助力脱贫攻坚战略,让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
咸宁网讯通讯员毛雪飞报道:近年来,崇阳县桂花泉镇依托雷竹小镇,全力做好竹文章,助力脱贫攻坚战略,让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
贫困群众生活的喜人变化,宣传崇阳县脱贫攻坚的经验做法和各领域扶贫脱贫典型事迹,全方位展现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奔小康的精神风...
嘉鱼县高铁岭镇80后小伙张亮和他的团队——嘉鱼县林下生态养殖合作社独创的135养鸡模式,一举带动全县2139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连日来,随着气温回升和复工复产,陆溪镇石壁山千亩脐橙基地呈现一派繁忙景象。负责人介绍,该基地现种植纽荷尔脐橙800亩...
咸宁网讯特约记者王能朗、通讯员吴忠发报道:“2016年初,我在村支书的指导下种植香菇,当年就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通山县积...
咸宁网讯记者黄柱、特约记者童金健、通讯员宋辉报道:“受疫情影响,在家里蹲了2个多月不能出门,没有了经济来源,吃了上顿没...
咸宁网讯记者黄柱、特约记者童金健、通讯员聂爱阳报道:4月5日,在赤壁市官塘驿镇龙凤山村益亩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蔬菜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