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崇阳县桂花泉镇三山村竹荪种植基地内,一朵朵身披褐色菌帽、宛如“雪裙仙子”的竹荪破土而出。退役军人熊雄福正带领村民穿梭于田垄间,熟练地采摘着这份“山野珍馐”。这片5亩的试验田,不仅是崇阳县首个规模化竹荪种植基地,更承载着一位老兵以技术反哺家乡的拳拳赤子心。
2004年12月,熊雄福怀揣报国之志参军入伍,五年军旅生涯中多次荣获“优秀士兵”称号。这段经历不仅锤炼了他吃苦耐劳的品格,更培养了他“敢啃硬骨头”的执行力。2009年退伍后,他辗转多地工作,直到2021年在广东偶然接触到竹荪——一种被誉为“菌中皇后”的食用菌。有高经济价值和药用潜力,他毅然辞去工作,踏上技术求学之路。
“竹荪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家乡崇阳的生态条件让我看到了希望。”2021年底至2022年,熊雄福远赴福建、湖南等竹荪主产区,从菌种培育到田间管理,逐项记录种植技术要点。为攻克技术难关,他奔赴福建,蹲守基地学习;在嘉鱼县承包70亩试验田时,面对原材料短缺和人才匮乏,他白天劳作、夜晚查阅资料,最终在政府帮扶下突破瓶颈,成功实现规模化种植。
2024年底,熊雄福带着积累的技术和资源回到崇阳县三山村,流转5亩土地建起全县首个竹荪试验田。他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创新采用遮阴网悬挂水袋的灌溉系统,既保持土壤湿度,又避免雨水冲刷肥力;针对三山村昼夜温差大的特性,调整菌种播种时间,使竹荪品质显著提升。如今,基地不仅实现亩均产值超2万元,更培养出10余名技术骨干,辐射带动农户加入种植行列。
“桂花泉镇正打造有机农业试验区,我的竹荪必须‘插上有机的翅膀’!”熊雄福主动对接电商平台,与收购商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构建起“线上+线下”立体销售网络。在他看来,家乡的生态优势叠加政策扶持,让竹荪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丰收时节,熊雄福的基地里,竹荪如雪,菌香四溢。这位曾身披戎装的战士,如今以另一种方式守护着家乡的热土。“退役军人骨子里有股韧劲,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他坦言,无论是军营还是田野,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责任。
如今,熊雄福的规划已不止于种植:他计划联合周边农户成立合作社,建设标准化加工车间,延伸竹荪产业链条;同时,依托当地丰富的竹资源,探索“竹荪+竹林”立体种植模式,让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记者 陈婧 通讯员 张璐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崇阳职校新生军训:迷彩青春开启技能成才新征程
下一篇:
首个全国科普月 崇阳县开展系列科普活动
7月10日,家住咸安汀泗桥镇竹厂街的毛妈妈家迎来了一群好心人——他们为毛妈妈带来了大米、食用油等慰问物资,并帮她收拾被...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恬1月31日,我市召开异地商会会长、返乡创新创业人才春节回乡座谈会, 30名异地商会会长企业家畅叙乡情...
明日,国庆献礼影片《我和我的家乡》首映将开启,活动主会场设置在北京,还将同时联动浙江千岛湖、陕西延安、贵州黔南、辽宁...
《我和我的家乡》中,沈腾、马丽的表演最具“笑果”。”《我和我的家乡》让人笑中带泪尽管《姜子牙》在国庆档前两天领跑市场...
抢抓清明节点,挖掘红色文化, “滋补”全体学生市第四初级中学“三个一”开展党史教育 本报讯(记者葛建伟通讯员郭爱军)4...
4月1日,咸宁市第四初级中学因节施教,因地制宜,深挖红色文化内涵,在学生中深入开展“三个一”的学党史教育活动。活动中,同...
以实践促学习,为大学生搭建起历练成长、转变思路、开阔眼界的平台,使得返乡学子在实践过程中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引导他们...
截至目前,通山县委宣传部策划的文化产业项目18个,已签约17个,亿元以上项目达11个,一批新建文旅项目已集中开工建设投产。
据了解,此次关爱活动共分9个小组,走访慰问了全县72户困难群众,发放善款21.4万元。
为深化人才强县工程,进一步激发青年学子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增强大学生留(回)通山工作的意愿,近日,中共通山县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