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县域新闻 >> 崇阳新闻 >> 正文

崇阳:乡音里的鄂陕情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25-09-30 10:47

9月17日,调研采访组沿汉江继续逆流而上,抵达记者陕南行的第二站——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这座青山环抱、绿水滋养的小城,同样承载了一段跨越三百年的“寻根往事”……自清康熙、乾隆年间起,一批批湖北崇阳人背井离乡,沿古道与江河迁徙至此,在异乡垦拓家园,却始终将“崇阳”二字刻入家族血脉。如今,族谱、古道与乡音,仍在诉说着两地间绵延不绝的同源情谊。

三赴崇阳续族谱 十代移民终寻根

“这一页记录的是先祖迁徙的路线,那一页是每次回崇阳祭祖的名单,即便是远房宗亲的名字,我们也逐一核对清楚。”在紫阳县城关镇富家村四组,崇阳移民后代周景山双手捧着两册装订一新的族谱,向记者娓娓道来。族谱封面以深棕色硬壳装帧,内页纸张洁白挺括,其中内容却满载岁月的温度——既有依清代老谱复刻的先祖迁徙轨迹,也有现代族人逐户走访整理的世系表,每个名字后均附有生卒年月、居住地址及简要生平。指尖抚过光洁纸页,那些清晰的文字与图像,仿佛将十代人跨越三百年的乡愁,凝聚于这崭新的册页之中。

周景山的家族故事,要从清朝乾隆年间说起。当时,他的先祖周宏谟夫妇携族弟自崇阳县路口镇周家村出发,挑行囊、翻山岭,由汉水转入任河,最终在当时名为瓦房沟的地方落脚。“听祖辈讲,初来时连遮风挡雨的房屋都没有,先祖靠种玉米、挖草药谋生,硬是在荒山之中开创出一片天地。”周景山说,三百年来,周家从最初的三口人,逐渐繁衍成千余人聚居的大家族,族人散居于城关镇各个村落,却始终保持着紧密的家族联系。

“人丁越兴旺,越不能忘记‘根’在何处。”2018年清明节前夕,这份对家族本源的牵挂,在周景山心中愈发强烈。与族中几位德高望重的长辈反复商议后,他毅然担起牵头之责——既要修撰脉络清晰的族谱,更要带领族人重返故土崇阳,寻回失落的家族记忆。

首次踏上崇阳土地,他们手中仅有祖辈口耳相传的“路口镇周家村”这一模糊线索。春日乡间田埂上,周景山一行人顶着微风、挨户敲门打听,遇年长乡亲便奉上茶水,耐心探问周家旧事;在村口老树下,他们围坐于纳凉老人身旁,一遍遍描摹先祖可能的模样与迁徙片段。然而几经奔波,记忆碎片始终难以拼凑完整,先祖后裔踪迹难寻,首次寻根之旅终在遗憾中落幕。

但遗憾并未浇灭热忱。同年五一假期,周景山携几位族人再度整装出发。这一次,他们不仅带着更细致的走访提纲,更怀揣全族的期盼,决心在崇阳的街巷村落中,续写与先祖的时空对话。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座青砖黛瓦的古老祠堂中,山水相隔的崇阳后人终于对上了族谱。先祖迁徙的脉络于墨迹间逐渐清晰,自崇阳至他乡的足迹终得印证,众人眼眶霎时湿润。

时光流转至2024年,周氏宗亲的寻根之路迎来新的曙光。此番,紫阳周家代表携厚厚族谱草案重返崇阳,与当地宗亲围坐一堂,逐页核对世系、补录家族典故。自晨光熹微至暮色四合,案上茶水更迭,模糊姓名经反复考证,残缺事迹被细心补全。待完整版族谱终告定稿,紫阳周家专程将一套新谱送至崇阳祠堂。在庄重的族谱对接仪式上,两地宗亲共同捧起沉甸甸的族谱,仿佛握住跨越数代的家族纽带。先祖荣光与后代传承在此刻紧密相连,寻根之旅的意义也得到最圆满的诠释。

如今定稿的族谱,不仅详细记载周氏家族自崇阳至紫阳的十代世系、生卒年月、亲属关系,更特辟“寻根纪实”篇章——从2018年首次寻根的车票、住宿记录,到与崇阳宗亲合影的老照片,再到每次祭祖的祭品清单、仪程细节,乃至宗亲口述的家族旧事,均一一录载。“这非普通族谱,是我周家十代人‘寻根’的见证,将来要代代相传,让子孙皆知:我们的根,在崇阳。”周景山轻抚谱封,目光坚定。

茶马古道连两地 多姓聚居促融合

若说族谱是紫阳与崇阳的“精神纽带”,那么位于向阳镇的茶马古道遗址,便是这段迁徙历史的“实体坐标”。沿着河岸石阶拾级而上,路旁古树苍劲挺拔,枝叶蔽日,仿佛默默守护着这条曾见证无数迁徙与商旅的古道。

此处遗址乃陕甘茶马古道的关键节点,亦是汉江流域重要水陆转运码头——坐落于渚河与任河交汇处,距紫阳县城仅八公里,古时上通巴蜀、下接荆湘。昔日马帮自川驮茶而来,于此卸货,再经汉江商船运往湖北、河南;反之,鄂之布匹、湘之瓷器,亦由此登岸,由马帮转运陕甘。

这条以“茶马贸易”闻名的古道,也是崇阳移民迁至紫阳的“生命通道”。“我的先祖顺汉江而上,再沿任河古道至此。”现年七十岁的胡家寿乃崇阳移民第八代,家住向阳镇社区。他回忆,幼时听祖辈讲述,康熙、乾隆年间,胡、张、杨、丁、刘、饶、罗等数十崇阳姓氏,陆续沿汉江逆流而上,抵达紫阳后,又顺任河古道支线,于沿线山谷河畔觅地定居。

“早期移民生活艰苦,定居点一换再换。”胡家寿说,祖辈最初居于任河下游,后因山洪毁屋迁往上游深沟;未几年,又因匪患再徙至近古道平坝地带。一次次迁徙中,崇阳移民与来自江西、广东等地者相遇相融——两湖移民的水稻种植、酿酒技艺,两广移民的客家腌菜、民间小调,相继传入此地。“如今我们所食‘紫阳蒸盆子’,便有湖北菜的影子;过年所唱山歌,亦掺有花鼓戏的韵调。”胡家寿笑言。

乡音绕耳牵乡情 不忘来路惜今朝

“听说你们是来寻崇阳同乡的?可得好好唠唠!”在胡家寿老人家中未坐多久,便有不少当地崇阳后代闻讯而来,当地德高望重的族长还特意带来年轻晚辈。一进门,几句带陕腔却格外亲切的崇阳话便飘然而至:“你们从崇阳来?家里都还好吗?”熟悉乡音顷刻消融陌生,大家围坐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宛若久别重逢的亲人。

“‘吃饭’叫‘恰饭’,‘睡觉’说‘困醒’,这些老话我至今未忘!”众人纷纷忆起熟悉的乡音。“小时候常听爷爷说,当年从崇阳逃荒至紫阳,哪有什么正经路?一家老小背着铺盖卷,沿汉江逆流而上,饿了啃口干麦饼,渴了喝江水。”现年32岁的第十代崇阳移民刘治才,对老辈口传故事熟稔于心。“让后代听听祖辈的艰辛,多听听乡音,莫忘根本,更莫忘今日好日子得来不易。”

一旁的胡家寿接过话茬:“正因祖辈创业艰难,我家立下一条雷打不动的‘过年规矩’——每年大年初一清晨,小辈须依次以纯正的崇阳话向长辈拜年,否则休想轻易拿到红包。这规矩传了几代,既为留存乡音,更要让孩子记住:如今围坐吃团圆饭、笑拿红包的日子,是祖辈蹚泥咽苦换来的。”

“我们这代人眼看老去,但乡音不能断,祖辈之苦不能忘,故园更不能忘。”胡家寿深情注视同族晚辈说道,“盼孩子们铭记:根在崇阳,更要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这份期盼,承载跨越三百年的同源情谊,蕴含对故园最深切的眷念,亦饱含对当下安稳生活的珍视。

族谱一页,载动三百年乡愁;古道斑驳,刻满迁徙的足迹;乡音未改,仍是楚陕之间最深情的纽带。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我们不忘先人筚路蓝缕的来路,更念楚陕同源、血脉相亲的深情。

这份情,不会随岁月淡去。它将随着汉江的流水奔涌不息,随着古道的风回荡不绝,随着祖祖辈辈的乡音,永远回荡在我们之间——愈久,愈浓。

全媒体记者 陶然 陈志伟 王勃 田明 胡昊宇



编辑:zhusijia

上一篇: 一瓣崇阳月,照彻秦巴山
下一篇: 喜迎国庆中秋双节 2025年崇阳县中老年人门球赛开赛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