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县域新闻 >> 崇阳新闻 >> 正文

一瓣崇阳月,照彻秦巴山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25-09-30 10:51

当陕南旬阳的晨雾漫过山坳,紫阳县的汉江流水拂过石滩,一阵带着鄂南腔调的“切归”(回家)声随风而起。这声跨越三百年的呼唤,让我们这次“寻觅乡音,探访同源”的调研脚步,在秦巴山脉间有了沉甸甸的回响。清康乾年间,一批批崇阳人背驮乡愁、脚踩泥泞,从幕阜山下走向陕南谷地,将故乡的方言、饮食与习俗,种在了秦巴山水间,长成了如今跨越千里的文化根系。

一、迁徙路:行囊装着整个崇阳

康乾年间,在“湖广填川陕”的移民政策下,一批又一批崇阳人拿起扁担,将母亲缝的粗布衫、父亲磨的镰刀,连同祖祠前的樟树影、村口的老井声,都塞进了简陋的行囊。

迁徙的路,是用双脚丈量的山河。他们走过坎坎坷坷的泥土路,攀过云雾缭绕的大巴山,蹚过湍急的汉江支流,布鞋磨穿了就穿草鞋,干粮吃完了就采野果充饥。有老人在途中咳着血念叨“再走一段就到了”,有孩童抱着布偶问“家乡的月亮什么时候跟着来”。

当第一批崇阳人站在陕南的山坡上,看到漫山待垦的荒地,突然就红了眼眶。这里的山比崇阳的幕阜山壮大,这里的风带着相似的湿润。他们放下行囊,用锄头在土里种下第一粒种子,也种出了陕南的“崇阳村”。

二、方言魂:字句皆是故园声

“恰饭没?”(吃饭了吗?)在旬阳县桐木镇梅花村,一位白发老人的问候,让我们瞬间怔住——这口软糯的腔调,与崇阳老家街头的招呼声,几乎分毫不差。三百年时光,没能磨平方言里的故乡印记,反而让这些字句成了最鲜活的“乡愁密码”。

崇阳方言里的古意,在陕南得以留存。他们说“昼时”(白天)、“夜了”(晚上)、“困响”(睡觉)、“逆头”(太阳),守着老祖宗传下的方言。即便与陕南当地方言碰撞,崇阳话也始终保持着自己的“骨血”:语调里的抑扬,像崇阳山间的溪流起伏;语气里的温热,是鄂南人待人的赤诚。

老人们总说,“方言不能丢,丢了就找不着家了”。农忙时,田埂上的吆喝是崇阳话;晚饭时,饭桌上的叮嘱是崇阳话;除夕夜,长辈给晚辈讲过去的事,还是崇阳话。那些从牙牙学语时就刻进骨子里的字句,成了陕南崇阳人彼此辨认的标识。

三、饮食韵:舌尖上的故乡味

走进陕南崇阳人的厨房,总能闻到熟悉的香气,石臼里舂着的糯米,正冒着糍粑的甜;蒸笼里蒸着的包坨,裹着猪肉与香菇的鲜;梁上挂着的腊肉香,丝丝缕缕钻入鼻腔。这些刻在舌尖上的记忆,是崇阳人带到陕南的“故乡味”,一尝便知根在何处。

做糍粑的手艺,是祖辈传下的“活化石”。先将糯米泡足三日,再上笼蒸得软糯,倒进青石臼里,壮汉握着木杵反复舂捣,直到米粒化作绵密的糍粑团。舂的时候要哼着崇阳的老调子,“一杵舂出家乡月,二杵舂暖异乡寒”,杵声与歌声交织,乡愁便随着糍粑的香气散开。

包坨更是过年的“仪式感”。用苕粉和着开水搅拌,揉成团,捏出薄皮,裹进剁得细碎的猪肉、豆腐、香菇等,馅料要足,像崇阳人待人的实在;皮要韧,像他们在异乡扎根的坚强。煮熟的包坨浮在锅里,像一个个圆滚滚的月亮,一家人围坐而食,咬下去的是软糯,咽下去的是团圆。

就连腌制腊肉的方法,都带着崇阳的印记。腊月里杀了年猪,将肉剁成长条,抹上盐,装进陶缸里腌半个月,再挂在火塘的房梁上,用柴火慢慢熏。烟火气里,腊肉渐渐染上深褐的色泽,油脂在肌理间悄悄浸润出诱人的光泽,时光仿佛也在这慢烘细熏中变得柔软。来年开春,把腊肉切成薄片蒸着吃,咸香交织中满是老家的暖意。

四、习俗脉:岁月里的故乡节

陕南崇阳人的年,是照着崇阳的老规矩过的。腊月二十四要“扫扬尘”,把屋子的角角落落都擦干净,像扫去一年的烦恼;除夕要贴春联,上联下联的字得是崇阳的老写法,横批必是“鄂陕同源”;除夕下午送亮,晚上团年;大年初一要给长辈磕头拜年,说的吉祥话是“恭喜您老身体健,以后还能回崇阳”。

元宵节的热闹,更是复刻了崇阳的模样。村里会扎起灯笼,灯身上画着崇阳的山水、陕南的田园,孩子们提着灯笼在巷子里跑,嘴里唱着“灯笼亮,照故乡,照得游子心不慌”。大人们则聚在晒谷场,舞起像老家一样的龙灯,锣鼓声里,龙腾虎跃间,仿佛能看到三百年前崇阳村口的热闹。

端午节的龙舟,是汉江里的“崇阳魂”。看到汉江,就像看到崇阳的隽水河,陕南的崇阳人还是会扎起简易的龙舟,在汉江支流里竞渡。船头插着“崇阳”的旗号,船工们喊着崇阳的号子,“嘿哟嘿,划向家;嘿哟嘿,念着妈”,号子声撞在山崖上,回声里满是对故乡的思念。

五、同源心:山海难隔是乡愁

三百年间,崇阳文化在陕南落地、生长,也与当地文化交融出别样的风景。崇阳的木雕技艺,遇上陕南的剪纸艺术,成了门窗上“巴山映幕阜”的精美图案;崇阳的山歌调子,混上陕南的民歌歌词,唱出了“秦巴有我家,隽水是我根”的深情。

无论如何融合,“崇阳”二字始终是心底的烙印。我们调研时,有老人颤巍巍地拿出珍藏的族谱,泛黄的纸页上,“迁自湖北省武昌府崇阳县”的字迹清晰可见;有中年人说,每年清明都会朝着南方祭拜,“给老家的祖宗烧柱香,告诉他们我们在这边过得好”。

此次调研,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当崇阳的乡音在陕南的山谷里回响,当两地的文化在交流中共鸣,我们明白了:迁徙或许会让距离变远,但乡愁能把山海拉平。一瓣崇阳的月亮,既能照见幕阜山的轮廓,也能映亮秦巴山的影子;一群坚守文化的人,既能守住故乡的根,也能开出异乡的花。

往后,当陕南的方言再随风起,当那里的腊肉再冒香气,那便是崇阳与陕南的约定——跨越三百年,不离,不忘,同源,同心。



编辑:zhusijia

上一篇: 崇阳县青山镇西冲村便民服务点
下一篇: 崇阳:乡音里的鄂陕情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