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县域新闻 >> 嘉鱼新闻 >> 正文

“80后鸡司令”的金色梦想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25-07-03 08:52

当钢筋森林的格子间困住理想的羽翼,他选择重返泥土的芬芳;当都市霓虹映照锦绣前程,他甘愿点亮山乡的星火。

张亮,一个用鸡鸣唤醒希望的“逆行者”,将设计师的巧思化作林间的“绿顶别墅”,在嘉鱼的青山碧水间谱写新农人的传奇。从华南设计新锐到鄂南养鸡专家,他淬炼出“135”这把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一亩林草地托起生态梦想,一间移动鸡舍承载科技匠心,五十羽绿壳蛋江汉鸡叩开共富之门。

8年坚守,五千农户的命运因他改写;方寸之地,千万枚金蛋铺就产业坦途。让我们走进这位“鸡司令”的别样人生,看一颗乡土初心如何孵出金色希望。

跌宕创业路   城市白领的乡土“涅槃”

毕业于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的张亮,最初是广东中山市月入近万元的服装设计师。画笔勾勒出时尚潮流,剪刀裁出都市繁华。然而,夜深人静时,家乡那青翠的山林、质朴的乡音,总在他心头萦绕。

穿梭在繁华都市的他,常常梦想着有朝一日,回到生他养他的家乡,带领乡亲一起致富!这颗为乡土燃烧的心,终于在2012年化为行动。他毅然辞职回乡,怀揣几万元积蓄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开启了首次养鸡创业之旅。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一记闷棍。缺乏技术与经验的短板迅速显现。简陋的鸡舍难以抵御恶劣天气和疫病侵袭,导致鸡一批一批地死亡。在资金链断裂的巨大压力下,2012年底,张亮只能与父亲带着失败的苦涩和不甘,重返南方打工谋生。

车间机器的轰鸣替代了山野的鸡鸣,但故乡的召唤并未消失。那段打工岁月里,他一直在思考养鸡失败的原因,计划着第二次创业。他不断地搜集养殖资料,分析失败教训,期待再次起航。

命运的转折源于亲情的召唤。2014年9月,张亮八十多岁的爷爷奶奶在老家相继摔断腿,生活陷入困境。孝心与责任让他和父亲再次踏上归途。陪伴在老人病榻旁,他坚定了继续养鸡的决心,于是,他开始了第二次创业。然而,资金短缺、技术瓶颈、销路不畅如同三座大山,让他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眼看心血又将付诸东流,张亮陷入一筹莫展的境地。就在此时,一缕曙光穿透阴霾——高铁岭镇畜牧站推荐他参加了全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短短几天的培训,为他打开了一扇窗,他学到了基本的养殖技术,更看到了科学的力量和产业化的可能。

2015年,是张亮创业生涯的关键节点。他敏锐地抓住机遇,联合全县15名年轻的土鸡养殖户共同出资,注册成立了嘉鱼县生态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由于各种原因,很多一起养鸡的伙伴先后与他分道扬镳,但张亮始终坚持前行。2016年,原合作社改名为嘉鱼县林下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随后,他成立张林山土鸡蛋电商公司,在淘宝平台售卖土鸡蛋,勇敢“触网”,为优质农产品插上电商翅膀。

“我要做一个钉子,一旦认准目标,就毫不犹豫、永不松懈地坚持做下去!”张亮这句铿锵誓言,成为他日后披荆斩棘的精神支柱。他不断地学习,用知识武装头脑,丰富自己。从实践中总结,在学习中提升,这位新农人完成了从热情驱动到知识引领的华丽蜕变,为即将到来的模式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智慧“135”   小别墅撬动大产业的创新密码

2015年的一次考察学习,成为点燃张亮创新灵感的火种。在深入了解湖北省“553”养鸡模式后,他既受启发,也敏锐地察觉到其推广中的痛点——对普通农户而言,操作仍显复杂,投入成本和风险门槛依然偏高。

回来后,张亮废寝忘食地钻研,反复进行对比实验,在鸡种选择、饲料配比、鸡舍结构、养殖密度、周期管理上不断尝试、记录、优化。

功夫不负苦心人。无数次试验与改进后,张亮最终创新性地提出了“鸡别墅135生态养殖新模式”。“135”,这组简单的数字蕴含着精妙的设计:“1”指只需“一亩林草地”的生态空间;“3”指约“300天”的科学饲养周期;“5”则代表“一个鸡舍饲养50只鸡”,即可获得5000元稳定收益。与“553”模式相比,“135”模式实现了标准化、简单化、最高效益化的升级。其核心精髓在于通过严格的低密度放养(一亩地仅50只鸡),既充分保障了鸡群在林草间的活动空间,使其能觅食充足虫草,大幅减少精饲料投入;又最大程度地降低了疫病传播风险,确保了“生态鸡品质”。同时,300天的科学周期完美平衡了鸡肉风味沉淀与经济效益产出。

“鸡别墅”本身,即是科技创新与匠心设计的结晶。它的“拼装结构”便于移动,适应不同林地环境;独特的“离地20厘米”设计有效防潮;巧妙的“双层设计”实现了“鸡粪分离干净卫生”,大大改善了养殖环境,降低了清理难度和疾病风险;结实的外壳兼具“白天防狗、晚上防黄鼠狼”的功能。

更令人瞩目的是其智能化内核:“配备智慧系统,具有太阳能屋顶发电、远程监控、自动饮水投料、开关门等功能。”“鸡别墅”设计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认证,成为张亮创新实力的有力佐证。

数据最具说服力。“以1000只家庭养鸡300天为例,传统家庭养鸡成本8万元,利润2万元-3万元,而‘135’模式通过科学养殖,利润达10万元。”张亮自信地介绍。

其核心优势被概括为:投入资金少(单体鸡舍成本可控)、收益见效快(当年投入当年见效)、养殖风险低(疫病少、成活率高)、生态环保好(林草鸡粪自然循环,保护“绿水青山”)。这套模式特别契合普通农户需求,一经推出,深受广大农户的欢迎。

“135”模式的推广,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了农民触手可及的“金山银山”。

共富“鸡司令”   从扶贫大使到乡村振兴先锋

“135”模式很快成为嘉鱼县乃至更广区域精准扶贫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有力引擎。张亮的身份也随之转变,从合作社负责人,成为了“扶贫大使”。

他与众多贫困户成为了促膝相谈的朋友,这份情谊建立在坚实的帮扶之上:他不仅为贫困户提供鸡别墅和鸡苗,更关键的是提供全程技术指导服务,并保底收购土鸡与鸡蛋,解决了养殖户“养不好、卖不掉”的后顾之忧。

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2018年,林下生态养殖合作社的“135”养殖模式带动全县639户贫困户脱贫,让贫困户在自家门口轻轻松松养鸡、快快乐乐赚钱的愿景成为现实。

张亮的创新不仅惠及乡邻,其影响力已辐射全国。2021年,“135”技术被写进湖北省十大农业重点产业链实施方案并向全省推广”。今年,在湖北省畜牧技术推广中心、湖北省农科院畜牧所、咸宁市农科院等不断地支持下,林下生态别墅“135”养鸡模式被优化为“1153”养殖模式,被湖北省农业农村厅作为今年全省农业主推技术。

2018年7月,张亮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站在党旗下,他暗自下定决心:今后一定更勤奋地学习钻研、敢闯敢拼,带动更多的农民发家致富。

正是这份信念,张亮又创新了散养鸡代育技术,将鸡苗在专业育雏基地养至100天,完成关键免疫后再交给农户,农户只需再养30天左右鸡即可产蛋,有效降低风险、提高效益。

荣誉是奋斗的最佳注脚。张亮的办公室内,存放着数项获奖荣誉证件和牌匾:“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湖北省金奖”“‘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农业农村组国家银奖”“‘荆楚楷模’(2020年2-10月)”,以及“咸宁市重点龙头企业”等。

“嘉鱼县林下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将继续深化别墅生态鸡‘1153’养殖技术的应用,致力于打造一个集生态环保、经济高效、社会和谐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养殖示范基地,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张亮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那个曾经穿梭在都市霓虹中的设计青年,如今在最熟悉的土地上,用智慧和汗水,设计出了一条通往共同富裕的崭新路径。“鸡住别墅,满地生金”,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张亮在乡村振兴大潮中奏响的动人乐章。他的故事,仍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热情书写。

特约记者 皮道琦


编辑:hushaopeng

上一篇:
下一篇: 嘉鱼县陆溪镇界石村“藕虾共作”生态种养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