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县域新闻 >> 嘉鱼新闻 >> 正文

激活湾组治理新动能——嘉鱼潘家湾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实践探索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25-09-18 09:43

傍晚时分,嘉鱼县潘家湾镇肖家洲村村民王大爷坐在修缮一新的沟渠旁,望着远处整齐的蔬菜大棚和干净整洁的村道,感慨地说:“以前有事需要跑村委会,现在中心户长每周上门问需,沟渠清了、路修好了,连村卫生室都延时服务到晚上6点,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为民服务!”这样的变化,不仅发生在肖家洲村,更遍布整个潘家湾镇。

近年来,该镇以党建为引领,构建起“村党组织—湾组党支部—党员群众中心户”三级组织体系,推动治理重心下移、服务关口前移,实现了从“管理”到“治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服务”的深刻转变,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高效能治理的新路径。

夯实基层基础,让红色堡垒强起来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潘家湾镇针对合并村、分散组、老龄化等治理难点,以湾组为单位,将11个村、3个社区科学划分为98个湾组党支部,推选644名有威望、有热情、有能力的党员群众担任中心户长,明确政策宣传、邻里关爱、安全防护、民风倡导、工程监督、群众组织“六员”职责,形成“镇—村—组—户”贯通到底、执行有力的组织链条。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必须把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嘉鱼县委常委、潘家湾镇党委书记周湘波介绍,为建强“前沿作战部”,镇党委创新实施村党组织书记“1+1+1”帮带机制(即1名镇班子成员+1名驻村第一书记+1名村党支部书记),通过思想帮、工作带、业务传,全面提升村党支部书记履职能力。同时开展届中研判,动态优化队伍,今年以来,调整4名不胜任岗位的村党支部书记,注入新鲜血液,激活“一池春水”。

更值得一提的是“三在三到”工作机制(岗在湾组、责在联心、重在服务,干部下沉到组、工作深入到户、服务到田间地头)在该镇的全面推行。如今在潘家湾镇,除必要值班人员外,全体镇村干部一律下沉一线,“焊”在群众身边。今年以来,镇村两级干部累计走访群众6812户23136人,解决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508个,实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现在村干部天天在眼前,有事现场办,不用跑远路了!”四邑村村民胡社军笑着说。这种“贴身服务”不仅拉近了干群距离,更在潜移默化中重塑了基层组织的形象和威信。

下沉资源力量,让红色细胞动起来

基层治理,关键在人,成败在机制。潘家湾镇通过创新机制、搭建平台、整合资源,让治理力量真正“动起来”“活起来”。

“农机具存放难、老人看病难、蔬菜运输难——这些曾是群众反映最集中的问题。”潘家湾镇潘家湾村党支部书记张开桂介绍,“现在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我们的服务就跟进到哪里。”

潘家湾镇组织镇村两级党员干部下组入户,通过村湾夜话等形式,与村民拉家常、听诉求,在与两村群众建立感情的基础上,梳理形成“三张清单”,统筹力量逐一推进解决。在全镇推行“日碰头、周议事、月小结、季夜话”机制,实现小事当场办、大事合力办、事事有回应。今年以来,已完成群众实事任务清单235个。

“以前种菜靠天吃饭,现在有互助队帮忙,技术、销售都不愁了!”潘家湾村种植大户张新洲笑着说。去年,村里通过在生产路上设“产销对接点”,使他的运输成本降低了20%,全家为此高兴不已。

蔬菜产业是潘家湾镇的核心产业,为服务好蔬菜产业的发展,潘家湾村探索组建5支“湾组互助队”,吸纳合作社骨干、农业技术人员、致富带头人等22人,提供技术指导、农机共享、蔬菜代销等全方位服务。

“老刘,最近怎么样,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潘家湾镇羊毛岸村二组组长胡永兴像往常一样,在村里的“老胡来帮忙”调解室里接待村民。“今年全村通过调解站共摸排化解小纠纷11起,均实现就地调处。”羊毛岸村联村党委冯三郎介绍,这得益于“湾组调解站”机制的深入推进。

基层治理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工程,潘家湾镇充分发挥党群联动作用,扎实推动“调解站”建设,将治理力量延伸到每一个村湾角落。按照“就近就便、覆盖湾组、权责清晰、务实管用”原则,在各主要湾组设立“调解站”,由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退休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组成调解小组,形成“湾内初调、村委复核”的闭环机制,确保“小事不出湾、大事不出村”。今年全镇累计化解矛盾纠纷195起,其中90%以上在湾组一级直接解决。

“调解站就在家门口,有什么矛盾当场就能解决,不用憋着气往村里跑了。”羊毛岸村村民李长福感慨地说。如今在潘家湾镇,群众遇事“找站不找村、喊人不跑路”,调解站已成为群众信任、运行有效的基层治理前沿阵地。

延伸服务触角,让群众心里暖起来

“我们两口子常年在外打工,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家里老人吃饭的问题。”潘家湾镇四邑村村民石维珍感慨地说,“现在村里有了幸福食堂,既营养又方便。”这样实实在在的变化,正是潘家湾镇延伸服务触角、做实做细民生关怀的生动缩影。

基层治理的温度,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幸福指数。潘家湾镇聚焦“一老一小”和特殊群体,推动服务触角延伸到户到人,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暖。镇党委建立“121”服务机制(多对一结对帮扶、幸福食堂+托管学堂、一项关爱资金),为“一老一小”营造安心舒心的生活环境,实现“老有所养、小有所育”。

移风易俗同样成为温暖人心的重要一环。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人情负担问题,潘家湾镇推行“312510”倡导性标准(只办婚丧生孩3事、每次只办1次宴席、礼金不超200元、每桌不超500元、宴席不超10桌)。通过广泛宣传和党员带头,目前群众人情支出平均下降70%。“村里这个标准真是好,既保留了人情味,又减轻了负担。”四邑村后备干部易福平带头签订承诺书,不仅主动取消女儿今年的10岁生日宴,还带动116户村民一周内全部签订承诺书。

通过组织下沉、资源下沉、服务下沉,潘家湾镇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服务”、从“管理群众”到“群众自治”的深刻转变。

“治理成效最终要体现在群众笑脸上。”周湘波表示,“潘家湾镇将继续推动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真正把群众的‘关键小事’当作党委政府的‘心头大事’,用党组织的温暖服务,点亮万家灯火,温暖百姓心窝。”

夕阳西下,潘家湾镇的文化广场上,孩子们在“四点半课堂”诵读,老人们在幸福食堂用餐,蔬菜运输车在硬化路上往来穿梭……一幅组织强、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和美画卷,正在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上徐徐铺展。潘家湾镇的创新实践,为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供了鲜活样本,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通讯员 房曲奇 陈卓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返乡创业新农人郑胜维 深加工让甘蓝身价涨两成
下一篇: 嘉鱼第二水厂施工正酣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