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县塘湖镇地处鄂赣交界处,“红色”文化底蕴与“绿色”生态资源丰富。近年来,当地将“红绿”资源相结合,走出一条融合发展之路。
夏至时节,在塘湖镇黄袍山的花生种植基地里,放眼望去,绿油油一片,花生长势喜人。到了花生增产的关键时节,鲁直第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彩云不敢有丝毫马虎。
“盛花期过后,我们的花生就开始‘压根’。前几年花生的产量是不高的,去年压了一部分之后,产量达到了以往的两倍,所以今年准备把这些花生全部压一遍。”刘彩云说。
所谓“压根”,是指在花生根部覆上一层土,从而提高产量,这也是刘彩云摸索出来的种植技巧。几年前,刘彩云返乡创业,看中的就是这里海拔600多米,土壤肥沃,含硒量高。她带领大伙儿从种白花生开始,到如今的黑花生、水果花生,扩大的不仅仅是种植面积,价值也翻了几番。“一斤白花生只能卖六七块钱,黑花生的干花生现在能卖二十几块钱一斤。2024年种植面积基本上1200亩左右,覆盖了整个通城县,今年连同江西的达到了2000亩,全部保价回收。带动一两千名农户户均增收三四千块钱。”
富硒产品,供不应求,刘彩云借助直播带货打开市场,也帮助周边农户销售玉米、竹笋、腊肉等本地特产。为促进富硒农特产品销售,当地还在公路旁建设了交易中心,方便村民就近寄递。
“主打卖富硒米,还有茶油、野生蜂蜜、干菜等农产品,一年营业额大概100多万元。”塘湖镇黄袍山驿站农特产品交易中心销售负责人夏高明说。
黄袍山下,就是通城秋收暴动纪念馆和塘湖镇红色广场。近年来,当地还修缮扩建了湘鄂赣省委党校旧址、通城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红河革命烈士纪念碑旧址、“革命母亲”黄菊妈纪念馆及陵园旧址,这些红色资源串珠成链。
“以前这里是个很穷的地方,到现在发展旅游业,各行各业都发展得很好,完全是大变样了!”通城县塘湖镇文化站站长夏宏魁感慨道。
此外,当地还通过举办全国自行车户外挑战赛、赏花节等大型活动,有效将人气转化为财气。“湘鄂赣周边的游客上来户外登山的,都喜欢爬我们黄袍山,游客也越来越多。”随着游客纷至沓来,2023年7月,刘彩云将民宿客房从6间扩大到24间。
如今,在“红绿融合”资源加持下,当地旅游热度持续升温,年均接待游客16万人次、各级团体600余个。
据塘湖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兵介绍,该镇致力于打造“绿色观光+红色教育+运动康养”精品线路,持续推进油茶产业扩面提质增效,叫响“黄袍富硒”品牌,以幕阜山绿色产业带为核心,围绕油茶、红色文化、自行车运动等打造“一村一特”景观节点,推动“农房变客房”,努力走出一条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特色发展之路。(通讯员 皮江星)
编辑:hefan
咸宁新闻网讯 通讯员杨友平、向晨琛报道:10月30日,在塘湖镇黄源千亩油菜示范基地,一片片绿苗被雨水淋得透亮。 今年,...
咸宁新闻网讯 通讯员杨友平、向晨琛报道:17日,通城县塘湖镇南虹河边一派忙碌景象:十几个村民正在拾捡河堤上的垃圾,2台挖...
咸宁新闻网讯 通讯员杨友平、陈坤报道:整田、移苗、插秧,不一会工夫,水田里便呈现出了一行行整齐的秧苗……6月16日上午...
咸宁新闻网讯 通讯员吴海峰、黎朝阳报道:昨日,通城县塘湖镇黄塅千亩油菜示范基地上,一片农忙景象。冬闲农田已经完成翻耕...
咸宁新闻网讯 记者程慧、通讯员陈兵、杨友平报道:“村里帮我争取了5000多元的危房改造金,现在地面硬化、墙面装修都完工了...
咸宁新闻网讯 通讯员杨友平、向晨琛报道:10月30日,在塘湖镇黄源千亩油菜示范基地,一片片绿苗被雨水淋得透亮。 今年,...
咸宁新闻网讯 通讯员杨友平、向晨琛报道:17日,通城县塘湖镇南虹河边一派忙碌景象:十几个村民正在拾捡河堤上的垃圾,2台挖...
咸宁新闻网讯 通讯员杨友平、陈坤报道:整田、移苗、插秧,不一会工夫,水田里便呈现出了一行行整齐的秧苗……6月16日上午...
咸宁新闻网讯 通讯员吴海峰、黎朝阳报道:昨日,通城县塘湖镇黄塅千亩油菜示范基地上,一片农忙景象。冬闲农田已经完成翻耕...
咸宁新闻网讯 记者程慧、通讯员陈兵、杨友平报道:“村里帮我争取了5000多元的危房改造金,现在地面硬化、墙面装修都完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