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陈凯歌执导的抗美援朝题材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公映20天,收获了6.83亿元的票房。陈凯歌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片中最后一场“松骨峰”阻击战中志愿军战士们的英勇壮举,原型就是著名作家魏巍当年写下的战地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三连战士们,“现在年轻观众未必知道‘最可爱的人’指的是谁,我们以电影来完成激情与事实的交流,传达出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民心士气上下同欲,将保卫国家转变为全民的意志。”
特意保留“松骨峰”上的孤松
“我很清楚知道抗美援朝题材电影不是第一次拍,而且珠玉在前,但我们和其他影片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要拍一个全景的、多维的、更大规模呈现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陈凯歌坦言,自己最初设想是拍上下两部,但最终决定还是要拍一个“三部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故事展开时,两部的格局无法容纳所有的内容。譬如我们会展现五次重大战役、领袖的艰难决策,以及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次出国作战的宏大场面,还包括整部影片所涵盖的人物角色,上到领袖将帅,下到无名战士,都需要多位演员的配合得以完成最终呈现。我们最终拍摄了13个月,这在电影史上也非常罕见。”
陈凯歌把“三部曲”第一部《志愿军:雄兵出击》的主要内容放在了对当时国际博弈大形势的描绘上,他认为,在当时刚刚立国、百废待兴的时刻,急需恢复休养生息,但来自外敌的威胁是不可回避的,在此历史前提下,国家最终做出了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决定,“所有的将领、战士作为作战的主体,都作出了战争史上蔚为奇观的贡献,在历史的天幕之下,我们看到这些战斗,真的都绽放出非常灿烂的光芒。”
在影片重点刻画的“松骨峰”阻击战上,影片特意在烧焦的山头保留了一棵屹立不倒的青松,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陈凯歌解释,这棵松树在历史上是没有记载的,但松树在中国的文化内涵中是勇敢与坚贞的象征。真实的松骨峰不是很高,但这样一个名字会让观众联想到战士们的节操、屹立和勇敢,“我希望可以将它视觉化,很高兴在我们拍摄的松骨峰有一棵树可以一直成长下去,每次走到那儿,我都要抬头看看山坡上的这棵树,它和这些战士们一起经历了战火。”
李默尹一角承担两个重要任务
在片中,辛柏青饰演的李默尹的身份是志愿军司令部高级指挥员,他是从长征一直打到全国解放的老红军,受命奔赴朝鲜战场,实地了解敌我双方的战斗能力,是跨过鸭绿江的第一批军人。“我们依托一定的根据,设计了李默尹这个虚构人物。”陈凯歌解释,这个人物在片中承担着两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一是他架构起一个家庭,这是志愿军情感的寄托所在。“牺牲并不是电影唯一的主题,还有亲情,战场上最难能可贵的就是亲情。”二是李默尹在片中深入前线去深度了解敌我双方整个兵力、士气、武器装备的对比状况,并从现代战争中学习新的战略,也因此会被司令部不断派到不同部队去了解、执行各方面的情况,出现在不同的场景中。“他也是多场战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除了李默尹,片中还有三位女性角色也非常重要。首先是张子枫饰演的李晓,她是一个贯穿始终的角色。第一部里她只在联合国上短暂出现,但在第二部中,她将作为主要角色的女儿与妹妹,将家庭间的关系,从不同的方向,聚合在朝鲜战场。其次是林巧稚,作为前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她被称为“万婴之母”,“她自己没有生育过,但却把无数孩子平安带到了这个世界,她是母性与和平的象征。”最后是章子怡饰演的同声传译官唐笙,她是海外中国女性的代表,在联合国会议上同声翻译的经历,让她最终选择回到祖国的怀抱。“这三位女性年龄各不相同,但我觉得她们都是整个故事结构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陈凯歌说。
第二部聚焦铁原阻击战
陈凯歌看来,“通过战争的方式去争取和平,是志愿军出国作战的根本目的。”他希望在电影中呈现这一点,“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这是一个事实,但我们对此是有理性认识的,绝对不能无谓赞扬牺牲精神,因此在电影中我们也点点滴滴地表达了我们的态度。”
在片中,毛泽东说:“我们几十万大军在没有空军掩护的情况之下,会有多大的牺牲,我不是没犹豫过,我不是没考虑过”,这是陈凯歌想从领袖的角度来提示这一点。而片中志愿军第38军军长梁兴初也讲道:“我想准备准备,准备好了再打,想尽量地减少伤亡”,也是这个意思。陈凯歌认为,朝鲜战场上牺牲的战士们都非常年轻,“我希望这部电影所承载的意义能使现在的年轻人对那个时代有所认知,也可以让他们理解、追思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志愿军战士们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陈凯歌还透露,在《志愿军》第二部影片中,整体视线将转向第63军,焦点落在“铁原阻击战”上,“这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关键一战,不仅对美军的作战能力有了新的评估,也更加坚定了志愿军守住阵地、坚持到底的决心。”而第三部内容则是打仗与谈判同时进行,“在呈现战争重要史实的同时灌注情感,给予角色人物完整的结局”。 本报记者 王金跃
编辑:trsadmin
上一篇:
高群书新片《刀尖》定档
下一篇:
电影《最好的相遇》:传递生活的美好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