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拉萨8月12日电 题:诊疗水平再上新台阶——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不断提质增效
新华社记者李键
距离两年援藏之期只剩一周,来自北京协和医院肝脏外科的徐海峰教授仍在忙着开展手术。援藏期间,他带领团队多次开展各种高难度手术,包括高原首例腹腔镜前入路右半肝切除术、首例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医院援藏外科医生张聪林(左二)和安溪县医院援藏外科医生郑毓能(左一)在和西藏昌都市洛隆县医院医生巴桑扎西(右二)和格桑多布杰(右一)商讨患者病情。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徐海峰的经历,是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不断提质增效的一个缩影。记者从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了解到,从2024年8月至今,384名“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及柔性支援团队,已帮带286个本地医疗团队、培养658名本地医务人员;推广和开展新业务新技术473项,“打包移植”先进经验242个,实现了400多种大病不出自治区、2000多种中病不出地市、常见的小病不出县区就能得到有效救治,诊疗水平再上新台阶。
2023年7月,作为北京协和医院第九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员,徐海峰到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担任副院长、普通外科主任。一年期援藏结束后,他又申请延长一年。
协和医院第十一批援藏医生蒋青伟(左)与为患者施行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医生扎西(右)交流(8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新一批援藏医生还在适应环境和熟悉工作中,我们这一批援藏医生要站好最后一班岗。”徐海峰说。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自2015年8月启动以来,突破了过往分散、短效的卫生援藏支援模式,形成“以省包市”“以院包科”的系统化、长期化工作机制。从2021年开始,受援范围从自治区人民医院和7个地市人民医院(简称“1+7”医院),拓展到13家重点县人民医院,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
在那曲市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来自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援藏医生田聪亮(左)与吉美多布杰(中)、护士旦珍合作,为一名早产儿实施机械通气治疗(7月18日摄)。吉美多布杰2003年从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毕业来到那曲市人民医院工作,他先后和8批援藏专家合作、学习。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记者了解到,目前13家县医院门急诊量达到68.24万人次,危重症抢救成功率高达94%,部分县医院已能独立开展开颅、髋关节置换等高难度手术,诊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林芝市波密县松宗镇纳玉村村民阿旺曲珍,长期受膝关节病的困扰,生活不便。今年3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专家团队的帮助下,波密县人民医院为包括阿旺曲珍在内的20名患者进行“膝关节置换”手术。
协和医院第十批援藏医生王强(左四)、第十一批援藏医生蒋青伟(左三)和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医生扎西(左一)在拉萨为患者施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8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能在家门口做置换手术,省了不少时间和费用,感觉很幸运。”她说。
拉萨市人民医院院长、北京市第十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领队张宁说,建设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五大中心”,是医疗援藏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
在昌都市洛隆县人民医院,从西藏大学医学院毕业的医生巴桑扎西和护士为患者进行康复治疗(7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记者了解到,目前“1+7”医院创成“五个中心”36个,其中国家级19个、自治区级8个、地市级9个。
以“五个中心”建设为抓手,“1+7”医院不断完善急救急诊工作机制,提升医疗质量和多学科诊疗成效。以拉萨市人民医院为例,在北京市属22家医院的十年支援下,其已成为西藏大病兜底综合性核心医院。数据显示,医院诊疗专业、学科由原来的13项增加到28项;年门急诊量达36.97万余人次,较2015年同比增长2.25倍;住院量突破2.05万余人次,较2015年增长1.63倍;手术量达8021台次,较2015年增长3.07倍。
在那曲市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来自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援藏医生田聪亮(左)和护士旦珍合作为一名早产儿实施机械通气治疗(7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如今,新一批援藏医疗人才已带着前沿的医疗技术,投身高原医疗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教育、医院管理等领域,让优质医疗资源在高原落地生根,持续惠及更多群众。
协和医院第十批援藏医生王强(左二)、第十一批援藏医生蒋青伟(右二)和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医生旦增索朗(左一)在手术室外监控指挥手术(8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协和医院第十批援藏医生王强(右三)、第十一批援藏医生蒋青伟(左三)和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医生扎西(中)、旦增索朗(右二)及手术团队,在拉萨为患者施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合影(8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第十批援藏妇科医生张果(中)与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医生李芳(左)一起为患者做手术(8月4日摄)。新华社发(柑丹鸯琦摄)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拓岗位、优服务、强指导,系列增量举措相继推出——助高校毕业生走稳就业路
下一篇:
台风“杨柳”登陆台湾台东 今夜至明晨将于闽粤沿海再次登陆
针对这一情况,该院投资700万元新建近2000平方米的血液透析中心,透析机也增加到65台,春节前可投入运营,病人透析不需要排队...
咸宁网讯(咸宁日报记者宋文虎、特约记者孔帆升、通讯员刘娟)26日, ,当日该院接受首批社会捐款41100元。由于该院各项医用物...
截至1月29日24时,崇阳县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20例。该县人民医院、县第二人民医院为定点医院,总计腾挪77张床位,收治确...
咸宁网讯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嘉报道:9日,通城县委、县政府发布嘉奖令,对县人民医院和李红光同志给予嘉奖,并予以通报表扬...
咸宁网讯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黄柱特约记者童金健通讯员陈影报道:“自己的家园自己来守护,终于可以和老婆一起并肩作战了。”1...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嘉通讯员吴林艳1月28日,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省老年病医院15名医护人员驰援通城,支援通城县人民医院新...
9日,通城县委、县政府发布嘉奖令,对县人民医院和李红光同志给予嘉奖,并予以通报表扬。他倡导党员干部带头组织志愿者服务队...
咸宁网讯通讯员徐燕飞报道:5月10日,通山县人民医院在南林桥镇石门村举行护士节抗疫故事汇团建活动,讲述抗疫故事,表彰...
咸宁网讯记者李嘉报道:11月25日,刚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的全国先进工作者、通城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张卫回到通城。张卫...
咸宁网讯(记者李思源 通讯员吴林艳)11月27日,通城县人民医院组织编著的《战疫记忆——通城县人民医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