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结构,经济作物唱主角
14日,在通山县杨芳林乡高桥头村,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大片嫩绿的红薯藤间,村民们或浇水、或锄草,或掐尖,忙得不亦乐乎。
村民徐起钊掐了20多把苕叶尖,笑呵呵地说,现在苕叶尖正是俏销的时候,拿到菜市场一下子就能卖光。
据悉,高桥头村村民除种植水稻外,每家每户都种了红薯,种植面积共计900多亩。
这是我市引导农户合理调整种植结构的一个缩影。开春以来,我市除稳定粮食面积外,大力发展经济作物。通过开展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利用“农信通”、微信群、农业信息网、电视台、宣传栏等平台,宣传红薯等优质杂粮市场效益,引导农户合理调整种植结构。
我市重点稳定粮食作物面积,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发展旱作杂粮,茶叶、水果等经济作物面积。今年全市粮食规划总面积为326.64万亩,其中夏粮为38.41万亩,秋粮为288.23万亩。棉花规划面积2.69万亩,油料作物为125.79万亩,其他作物18.4万亩。目前,农资供应充足,在田作物田管到位,长势良好。
提质效,特色产业挑大梁
当日,崇阳县港口乡小沙坪村,片片田地里黄精、白芨等长势喜人,一株株重楼新绿怡人,几名村民正在细心地护养。
摸着重楼的嫩叶,贫困户庞良文激动地说:“重楼一整株过秤,一斤可以卖100元左右,脱贫致富全靠它了。”
“去年实现年利润15余万元,共带动7户贫困户参加种植。”村干部金时敏介绍,这些药材属小沙坪中药合作社所有,共30多亩,是村民们的“致富良药”。
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各县市区根据区域特点及县域优点,以特色农业作为着力点调整结构。
通城县大坪乡胡菊龙进行菊花种植、加工及销售,产品“贡菊”远销广州、上海、北京及东南亚各地,去年获纯利润20多万元,今年已扩大种植菊花200多亩。
赤壁市投入近50万元,大力扶持中药材、蓝莓等基地发展。计划建300亩中药材基和栽种2年生蓝莓苗木24000棵。
咸安区黄祠新农业合作社结合开展特色农业脱贫致富,年栽培香菇40余万筒,鲜菇年产量600吨,产值600余万元。其干香菇制品畅销韩国、港澳台及东南亚等地区。
看需求,延长链条拓市场
“这本《咸宁市2017年农业主推技术指南》,为今年春播春耕指明了方向。”通山县大路乡一村民开心地说。
记者了解到,这本《指南》,是围绕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由各地遴选了一批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科教结合的先进技术和专家团队编印的,是我市围绕农业供给侧改革,抓好技术服务的具体体现。
开展春播春耕以来,根据消费市场需求,全市农业、畜牧部门主动转变生产供给,推进粮经饲一体化基地建设。
市农科院联合市农业局开展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培训班,邀请华中农业大学再生稻研究领域资深专家黄见良教授亲自授课,全市100多名种粮大户参加。各地农业部门开办稻虾综合种养示范基地、粮经饲统筹示范基地、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综合防控基地等。
我市通过实施人工种草、秸秆饲料化利用、粮改饲草地建设等系列措施,改善草地畜牧业基础设施,推动牛羊等草食畜牧规模性发展。
今年,通山县种植饲料油菜200亩,专用牧草100亩,饲用玉米5000亩;嘉鱼县示范种植玉米“一种两用”(采棒鲜食,收秆青储)2万亩。
抓融合,农旅联姻注动能
咸安打造“百公里油菜观光走廊”,发展“探春赏花乡村游”,实现了油菜观光与桂花、温泉、竹海相呼应。
赤壁市以卓尔文旅集团投资20亿元建设的花亭茶溪旅游区项目为引领,建设禅茶古镇系列景区,促进茶旅产业融合。
通城县四庄乡依托高明莲子专业合作社,发展湘莲种植面积500亩,打造莲花观光景观带。
嘉鱼规划构建“一区九景”,即晒甲山“十里百果园”乡村旅游示范区以及咸嘉生态文化带沿线的9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为农旅融合注入新动力。
……
这些,都是我市大力抓产业融合,促进农旅结合的可喜结果。
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农旅结合,能极大带动以休闲观光、民宿和农家乐餐饮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加快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了为农业“助力”、为农村“添彩”、为农民“增利”的目标。(咸宁日报记者 张敏 通讯员 程仁 张定淮)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咸宁市食药监局学习省会议精神提升履职尽责能力
下一篇:
咸宁市国税局地税局联合开展"三抓一优"大走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