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人工智能、中央厨房……科技浪潮推动下,采编“黑科技”来势凶猛,媒体转型已是箭在弦上,媒体融合发展乃大势所趋。
地方传统媒体如何站上媒体转型、融合发展的“风口”?传统媒体转型,路在何方?媒体融合发展,已取得哪些成功经验,又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如何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中央厨房等“黑科技”和技术平台,做好媒体融合这道大菜?
6日,2017年全国地市新媒体发展高峰论坛在咸宁举行。来自全国100余家地市主流新媒体负责人、专家学者齐聚咸宁,共同探讨媒体发展大势,交流媒体融合发展经验,共商新形势下加快地市新媒体发展之策。
图为高峰论坛会场。 咸宁日报记者 袁灿 摄
专家学者主题演讲摘录
媒体融合发展的中国路径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肖珺
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媒体融合发展路径不同的是,中国媒体融合发展,特别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具有鲜明的新时代印记。
2013年11月,党中央将“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列为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之一。五年来,中央到地方各级传统媒体用革新图存的勇气和信心探索媒体融合的中国路径。
2017年初,中央将“移动媒体先行”、“建好‘中央厨房’”等,作为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方式方法。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等战略部署。
从制度话语层面,新时代中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凸显出媒体与政治的双重维度。
双重维度下的中国媒体融合体现出技术、资本、组织等多样性的转型路径。这些转型探索中,有些取得了成绩,有些遇到了困难。虽然,目前尚未出现普遍性的成功经验。不过,多元化的尝试和创新,将为我们凝练中国特色的媒体融合发展路径提供可能性。 (咸宁日报记者 姜明助)
再好的传播渠道,也要有“看门人”
天涯社区副总编辑 韩立勇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人对未来的人工智能秉持一种非常乐观的态度。而且,技术越进步,人对技术的需求和依赖感越强。
事实上,人工智能,已经开始挑战传统媒体从业者身份。目前多家机构都已启动机器人写作新闻,而这仅仅是人工智能在新闻领域应用的一个场景。
目前,很多媒体平台,在内容获取上,都采取了机器抓取的手段。抓取的越多,推荐的信息越个性化,越精准的符合受众胃口。但任何时候,内容推送不能少了“总编辑”,再好的传播渠道也要有“看门人”,即使在技术为王的时代,也不能完全让算法(机器抓取)决定内容。
人工智能时代,平台企业肩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在为用户提供便利的同时,更要守住底线、把住红线,呵护整个社会的创新价值。智能平台的身上也应流淌“道德的血液”,不能为只为眼前的流量,而放弃了社会责任和长远发展。
人工智能可谓来势汹汹,传统媒体如何迎接人工智能?第一,必须加强对技术的理解和应用。第二,必须从人性上去理解平台的用户感受,要通过用户体验和反馈信息,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转型。第三,必须用人工智能加体质优势,赢得主动权,步入共赢的良性发展之路。(咸宁日报记者 姜明助)
采编“黑科技”之下,传播变革路在何方?
北京拓尔思新闻出版事业部总经理 林松涛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带来了媒体内容生产的变革。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驱动下,传统媒体在决策、内容、传播、服务等领域,发生着深刻变革,面临全新挑战。
以内容变革为例,融媒体生产的流程再造,是对全数据资产的利用和价值挖掘,内容生产的“快、全、深”,体现的是知识服务、可视化服务。由此,新闻生产催生新技术驱动,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用户画像、知识服务等,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和要求。
需求催生技术革命。在这种背景下,以内容资产为核心的融媒生产平台——新一代媒体技术平台应运而生。目前运行比较成功的6+1平台。
以数据资源融合平台建设为例,该平台包含了媒体本地数据中心跨渠道资源集中存储和应用的数据门户,媒体存量数据和外部数据兼容。通过分级厨房联立应用,灵活适配不同体制机制的媒体融合需求,同时支持新媒体快速生产与传统媒体的纵深发展。
在选题策划分析平台上,将数据化思维转化为业务智慧,形成了快速发现与深度分析相结合的数据分析应用,从舆情大数据到媒体大数据完美结合,被誉为“采编黑科技”。
新一代媒体技术平台,还包含了传播效果分析平台、协调指挥调度平台、用户资产运营平台等子系统。
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驱动,媒体融合、中央厨房、媒体大数据等平台建设不可或缺,由此催生的融合生产传播变革,正呈现出高精准、高时效、结构化等特点和趋势,以不断满足数据化、个性化、智能化融媒体发展需求。 (咸宁日报记者 姜明助)
焦点一:如何迎接新媒体+人工智能时代
九江新闻网总编高立冬:现在是新媒体发展的“风口”,各种新媒体平台乱花渐欲迷人眼,同时,新媒体时时刻刻都在变化。就算走在前沿,也很难跟上形势的快速发展。我们需要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自己未来新媒体的发展道路,不能盲目跟风。
我个人以为,新媒体是触角、网站是躯体,报纸是后盾。放弃网站已有的影响力,去建新媒体会得不偿失,即使进入移动互联时代,网站依然是我们的根本价值所在。
“互联网+”对地市新闻网来说,就是网站+新媒体。新媒体的建设应该是补短扬长,而不是舍本逐末。
无论传播技术和手段如何变化,内容生产的专业化、深度化和优质化仍然是平台运营的核心与“中心点”。地方网站应该返璞归真,致力于不断提升网站的舆论影响力,找到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这才是我们的生存之道。
北京融城互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帆: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广泛,每个媒体平台都可以利用。自动抓取信息属于目前应用最广的新媒体人工智能。目前新媒体平台推荐内容主要根据关键信息,提升匹配度。通过人工智能对信息的抓取,过滤,筛选,人员只需校对就可以完成完整信息,增加媒体平台信息流。
北大方正专家徐峰:人工智能一般分为感知智能,认知智能和通用智能。我们需要跳出媒体的视角来观察我们的机会。地市媒体拥有的是线下的资源,更关注与人的连接。只有不断加深对用户交互参数、兴趣、观念属性等的了解,智能推介在数据精细化运营等方面才能发挥更大作用。
人工智能的发展是需求的扩展,用户认可、技术能实现的,才是靠谱的需求。技术是一个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现阶段我们用普通的手段也能创造新的发展样式。新媒体的发展重在新的策划,媒体人的思维要从编辑向产品经理转换。
新媒体发展可以先做减法再做加法,先做透一点再逐渐覆盖,进一步聚焦产品思维,明确做什么和怎么做。
开封日报报业集团副社长戴晓翔:要实现新媒体发展的弯道超车,必须掌握更高的技术,充分利用极客等互联网人才资源,合理发展媒体领域的人工智能。
岳阳网总编辑黄海洋:我们发展地市新闻客户端的目的,就是要做本地最大的资讯平台,所以需要寻找新媒体人工智能应用成功的典例。但是目前地市媒体普遍存在人员有限,信息流较小的制约,需要扩大媒体信息流,提高地方新闻客户端的用户黏度。
包头市网信办主任苏明喜:新媒体的发展面临许多困惑,如何实现新媒体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让新媒体发展既讲政治又接地气是我们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咸宁日报记者 吴钰)
焦点二:中央厨房建设,还有哪些坎
北京拓尔思新闻出版事业部总经理林松涛:真正的中央厨房应该是一个综合体,这个完整的、综合的融合体系,既不是单纯的技术平台,更不是简单地把报、网、端、微的业务捏合到一起,而是由技术平台、业务平台、空间平台组成的综合支撑。这其中,最关键的是由一套全新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和运行机制所构成的业务平台。
河南省濮阳日报社副社长杨少军:中央厨房是融媒体内容生产的神经中枢。作为升级版的编辑部改造模式,“中央厨房”标志着媒体编辑指挥系统的重大转型。过去,同一媒体集团的报、网、微、端各自为政,现在媒体负责人则可以依靠这个“超级枢纽”,常态化地调控、指挥“媒体矩阵”。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工作人员在此协同作业,实现全媒体产品的采集、制作与发布。
包头新闻网总编辑尚晓英:中央厨房不仅是一个空间平台、业务平台、技术平台、资本运作平台,同时还是一个内容创新平台。中央厨房实现了政府部门的政策创新、媒体集团的体制创新和业务创新的有机结合。通过中央厨房推出数据新闻以及重大活动的融合报道,不断地改变着主流媒体的形象,刷新着人们的阅读感受。
内蒙古锡林郭勒日报社常务副总编马瑞祥:中央厨房是一个造就全媒体创新人才的平台。在“中央厨房”的“部门统筹、人才融通”模式下,不仅可以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记者、编辑、主持人、制作人等角色的自由切换,造就融媒体时代的“全能型记者”,而且可以通过媒体人的自由组合,成立创意团队,生产出人们喜闻乐见的内容产品。
桂林生活网董事长费志刚:中央厨房能否更好地发挥作用,关键在人——“厨师”是否善于选料、调味、烹饪以及设计出令人愉悦的视觉造型,使“精神食粮”的色、香、味、形、器、料都臻于完美。这就要求中央厨房的“厨师长”具有融合思维,善于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长处,融合文、图、音视频、超级链接、可视化的动态数据和位置信息等内容。
浙江嘉兴在线总编辑颜伟光:中央厨房技术平台应该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媒体融合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技术平台的融合,也就是现有各个小的业务闭环系统逐步串联起来,形成一个融合的技术平台。这样的现实情况,就需要有一个逐步打通、逐步串联起来的过程。
常州网新媒体公司副总经理王耀诚:由于中央厨房技术平台是一个全新的业务支撑平台,要实现不同技术平台的打通,因此报、网、端、微各业务系统的用户,都需要逐步适应,同时在不断使用中也要提出新的需求,使中央厨房技术平台不断完善。
江苏连云港报业传媒集团日报社副总编昌慧东:中央厨房技术平台建设完毕后,更重要的是变革相应的组织结构、管理机制、运行模式,探索一条可以打通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壁垒的媒体融合之路。(咸宁日报记者 王恬 实习生 蒋敦文)
焦点三:海外新媒体运营如何开疆拓土
中国地市新闻网联盟秘书长朱浩仁:“一带一路”倡议下媒体如何抓住发展机遇,新媒体如何与时俱进“讲好中国故事”,新媒体怎样连通互补?首当其冲,要了解海外营销的需求和形势,在此基础上建立长期战略规划。
地方党媒要健康快速发展,在海外开疆拓土,必须与十九大报告中倡导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完美结合起来。
伴随国家进一步开放与一带一路的建设,如何在海外拥有话语权?外贸企业、旅游企业、地方文化如何走出去?这一系列问题值得每一个地方党媒去思考、去挖掘、去行动、去开拓。
北京融城互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帆:首先要推动本土话题与形象的跨文化传播,发挥地方党媒海外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的优势。
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上有明显的地理空间局限,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恰恰具有突破空间的优势,能通过移动互联网到达手机端,也即是能直接进入用户的掌上信息界面。尤其是对于对外传播,这种传播空间的无边界特性意义重大。这些微媒体上的新闻、话题及其他相关信息,能直达对外传播的特定群体、目标社区社团及海外社会。
在对外传播中,锁定目标人群与社区的传播,还要解决跨文化中的认同,微博微信以及网站的传播,仍需要解决在身份、乡缘、商圈等方面构成的情感交集及价值认同。要通过微博微信等微媒体,把用户连接起来,编织起一张跨国界、无边界的传播之网。
目前地方党媒在内容生产上已有一定基础的积累,需要依托原有平台的丰厚内容体系和借助更大的国有平台的传播影响力,在更多平台上实现传播效果的提升,能打捞更多海外用户群体。同时新增移动互联网舆论场,对接海外用户的需求,可产生更深层有效的互动,进一步推动本土话题及本土形象的跨文化传播。
与此同时,新媒体拓宽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渠道。通过新媒体传播精彩的中国故事,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能否抓住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对媒体的发展愈发重要。
九江新闻网总编高立冬: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经历了种种“修正”之后,融媒体的发展迎来了重提“内容为王”的时代。
在媒介融合时代重提“内容为王”,意味着在理解媒体融合深刻政治意义的前提下,壮大主流舆论阵地,提升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意味着在全球化和社交媒体时代,以融媒体和融合报道打通“全媒体”、连接海内外,在国际传播中争夺话语权;意味着用海内外更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和呈现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咸宁日报记者 王凡)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咸宁市纪检监察干部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
下一篇:
源于爱 传递爱—精准扶贫 奉献社会合众人寿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