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网讯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谭昌强、通讯员陈丹报道:10月30日,在嘉鱼县潘家湾镇龙坎湖村,村干部谭利军正驾驶收割机帮农户收割水稻。
“在水稻收获季帮人收割,既方便了群众,也能增加自己的收入。”谭利军说,在村务工作之余,他还发展了自己的稻虾共作产业。
谭利军2008年从部队退伍回乡,2014年在村两委换届时被推选为村委会委员,当起了“村官”。然而,谭利军发现,仅凭每年2万多元的“死工资”,怎么都不能满足一家人的生活。
在村支书刘汉桥的鼓励支持下,谭利军于2016年承包了30亩地,搞起了虾稻共作。现在每年有近20万元的收入,做起事来也格外起劲。
“在我们村,每个村干部都有自己的产业。”刘汉桥介绍,村里鼓励干部搞自己的产业,尤其是谭利军这样的年轻干部,只有让他们把产业搞起来,才能更好带动群众致富,年轻干部也才能安心扎根基层,更好为群众服务。
近年来,嘉鱼通过“千人计划”和“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选拔、补充了大批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到村一级组织。基层干部队伍“进人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但“留人难”问题仍存在。
在潘家湾镇,45岁以下的村“两委”及后备干部共65名,仅今年就有8人辞职。年轻骨干力量的流失,给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带来不利影响。而很多年轻干部也表露出工资低、养家难,想出去打工的念头。
为稳定基层干部队伍,尤其是年轻干部,潘家湾镇在鼓励村干部发展产业上展开积极探索。一方面,充分利用农业技术、新型农业培训等,加强相关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对符合条件的干部种养殖户,在相关产业扶持上,提供与其他种养殖户同等的政策及资金支持。
“鼓励、引导他们发展产业,能有效培育干部扎根基层的土壤,也能更好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特别是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培育上,基层年轻干部在知识、年龄、技能结构上更具优势。”潘家湾镇党委书记余学文说,更重要的是他们有通过发展产业改善生活、成就自我的迫切需求和强烈愿望。
今年4月当选为潘湾社区党支部委员的张涛,在潘家湾村承包了20多亩土地,养起了黄骨鱼和青蛙。他坦言,每年近20万元的养殖收入是他安心工作的基础。
“鼓励干部发展产业,在我镇已成为共识。”余学文表示,今后将积极探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产业发展激励、干部管理考核和干部监管机制,力争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产业留干部、产业稳队伍”的“潘湾经验”。
编辑:he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