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篓、竹包、竹花瓶、竹笔筒……3月27日,记者来到咸安区大幕乡双垅村的竹乡情竹艺加工厂,工人们正在为竹根抛光,一旁的竹货架上,各类竹工艺品琳琅满目。从去年开始,这里已经完成了70万元的竹产品订单。
“山区的农民靠山吃山,竹梢、竹屑可以打碎做成竹炭,竹根可以做成根雕,竹枝可做成生活工艺品,竹杆可以制成竹签、竹筷、竹帘等……对大幕竹农来说,一根竹子全身是宝。”村支书朱万泽说。
大幕乡是有名的“楠竹之乡”,其双垅村曾是咸安区两个深度贫困村之一,现有人口4280人,楠竹面积1.38万亩,每年消耗成竹9000吨。随着疫情形势好转,这里的竹产业扶贫车间也迅速复产,一派生机盎然。
在该村15组楠竹加工厂,机器轰鸣,工人们在忙着劈竹、蒸煮、拉丝。
“干这个活不累,每月还能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正在捆竹丝的70岁贫困户罗和村告诉记者,像他这样的贫困户,扶贫车间里还有好几位,都是就近务工,极为便利。
在省武警总队、咸安区政府办驻双垅扶贫工作队看来,要想脱贫致富,目前所做的还远远不够。他们同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目前,现有的竹加工厂主要制作牙签、筷子等半成品,生产过程中竹子的利用率仅达百分之四十,每年的生产废料必须拉到外省贱卖,其运输成本就高达320万元。
经赴浙江金寨县等地考察论证后,他们发现,要实现高效利用,必须将每根竹子“吃干榨尽”“变废为宝”。具体怎么做?建竹炭加工厂!
于是,驻村工作队多方筹措资金370万,新建一座占地20亩的竹炭加工厂,预计两个月后,将正式投入生产。
朱万泽介绍,竹炭厂建成后,每年能消耗废料11000吨,生产竹炭2200吨,年产值800余万元。在吸纳10名贫困户务工,每年在增加集体收入24万的基础上,还能收购周边楠竹厂的竹屑、竹根;原本村民们弃而不用的破竹、残竹、小竹子也能加以利用,变废为宝。
依竹而工,依竹而兴。如今的双垅村,从一根竹竿加工到全竹利用、从单纯加工到复式经营,一根竹子已经挑起了一条产业链,每年可实现产值4000万元,带动120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除了现有的楠竹加工厂、竹艺厂,竹筷子厂也正在筹建当中。下一步,这里还将培养高产楠竹基地,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文谨 特约记者 李星)
编辑:hushaopeng
上一篇:
下一篇:
后勤战士“谢快跑”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袁灿通讯员吴涛杨天慧记者见闻20日,咸安区大幕乡双垅村楠竹加工厂,村民邹龙龙忙着用手机联系销售竹架板...
3日,崇阳县港口乡锦旋竹制品加工厂,工人在冬日枯水河道里晾晒一捆捆竹条。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陈红菊摄。
咸宁网讯(香城都市报记者原子通讯员高霜陈程戴琼)11月28日,国家标准委验收组对我市林业部门承担的第九批国家楠竹生产综合...
9月5日,赤壁市茶庵岭镇中心坪村楠竹加工厂,当地农户正在车间里加工楠竹。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江世栋特约记者胡剑芳通讯员沈强9月3日,记者走访了咸安区大幕乡双垅、西山下、泉山口、金鸡山4个去年刚脱...
近年来,我市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坚持以项目为抓手,结合林业精准扶贫,不断加大投入和创新力度,为提高我市森林资源培育水平、...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饶敏通讯员咸林绿色,是咸宁最美的发展底色。我市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桂花、楠竹等森林旅游基地为中...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周阳通讯员胡林红吴鹏城市有品质,生活才有品位。为擦亮绿色品牌,咸宁着力做好五篇绿色文章,以绿色战略...
咸宁新闻网讯 记者闻期骏、通讯员高树军报道:16日,记者从市质监局了解到,我市国家楠竹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标准体系暨湖...
咸宁新闻网讯 “咸安主营一根竹”,是市委市政府对咸安的热切期待,也是该区立足优质资源推进绿色崛起的现实选择。然而,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