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新闻聚焦 >> 正文

写在鄂南大地的壮美史诗——咸宁市脱贫攻坚纪实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21-05-08 07:47

图为通城县大坪乡内冲瑶族村被列为全省唯一一个国家级瑶族特色保护自然行政村。

这是一场气吞山河的鏖战:

历时最长、任务最坚,毕功一役,众志成城,决战决胜!

这是一串载入史册的数字:

我市38.3万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192个贫困村已全部出列,通城、崇阳、通山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全市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底的17.49%下降到0!

这是一组闪光的荣誉:

2017年我市健康扶贫工作在全国作典型发言;2020年脱贫普查成绩位列全省第一;发展产业解决贫困村集体经济和困难群众增收的经验成为全省标杆。“支部主题党日”、“村湾夜话”等叫响全国。全市共有4家单位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5名党员干部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八年,在时间的长河,只是细小的浪花;

八年,在漫长的岁月,只是短短的篇页。

脱贫攻坚战,咸宁这八年,山河重整,彪炳史册。

这八年,红旗漫卷,山河壮丽,党建引领伟大工程

案板上还放着没帮贫困户分完的苕线粉,房间里还摆着没帮贫困户卖出去的蜂蜜,桌上还写着明天急办的事件,他却因突发急病离开人世。

工行咸宁分行58岁的干部罗强,主动请缨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倒在了工作岗位,没有等到“退休之前看到家乡脱贫摘帽的那一天。”

有一种情怀,碑铭大地,彰昭日月。

贫困是全人类的敌人。作为鄂南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消除贫困,更是最大的政治,最大的民生。

开战就是决战,起跑就要冲刺。

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全市上下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

与千年贫魔决战,谈何容易。必须举全市之力,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我市勇于探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路子、新机制,咬定目标,挂图作战。实行“一村一品”、“一地一策”,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解决了一个又一个“老大难”。

市委书记孟祥伟强调,坚持扶志、扶智、扶制(度)、扶治(理)、扶支(部)相结合,夯实稳定脱贫基础。全市党政主要领导挂帅出征,访民苦,察民情,解民难,以上率下,谋篇布阵;示范带动,督办推进。

全市各级各部门尽锐出战,务求必胜。每年有近4000名干部活跃在扶贫一线,有近5万名党员干部深入开展结对帮扶。

这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干劲!

2015年以来,先后从市县选派了8678名干部到扶贫一线挂职锻炼,其中任第一书记1500人。

“他把望湖村当作自己的家,把村里的事当家里的事!”

2020年6月29日,患心肌梗死、在医院紧急手术从麻醉中醒来的郑卫平,第一件事就是找手机。

此前已跟“135”模式养鸡的业主约好,这天要送5000只鸡苗来。他在电话里一字一顿的叮嘱扶贫干部和村负责人,要求他们给贫困户叮嘱,要等鸡苗适应环境再放出来,不能让鸡苗淋雨,不能让鸡苗挤堆造成死亡……

“刚还在打吊针,怎么一下跑到村里去了!”

“这种病,死亡率高达百分之九十几……”

从医院出来就往村里跑,走路还有些摇晃的郑卫平,一下车,就被焦急的村民团团围住。

“事没干好,没干完,阎王爷不收,把我放回来了!……”他说。

最美好的记忆在田间地头,最宝贵的年华在堂前屋后。

广大党员干部,有的离家别眷,有的抱病苦战,有的生命定格在扶贫一线。

市交通局总工程师廖承武驻村走访贫困户时被精神病患者打伤头部,即便是在武汉住院期间,牵挂的还是扶贫工作,想着伤好之后返回村里。担任通山精准扶贫工作团团长的戴跃光,妻子患老年痴呆,生活无法自理,他选择带着患病妻子一起驻村扶贫,帮助石门村2019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1万元。

我市实施“百千万”工程,连续3年组织实施村(社区)后备干部培养“千人计划”,累计有385名“千人计划”人员进入村(社区)“两委”干部队伍,其中32人担任村(社区)主职,目前“千人计划”在岗人员828名,确保全市每个贫困村储备的后备干部不少于2名。

持续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自2017年以来,全市共招录学员1522人,实现学员贫困村全覆盖,有效改善了基层组织结构,提升了整体战斗力,实现干部的服务水平提升,留下了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在旷日持久的脱贫攻坚战中,我市始终坚持凝聚工作合力,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统一战线、群团、企业等各方作用,构建出“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全市组织102家机关单位、国有企业定点帮扶84个村,坚持开展帮扶“十件实事”,实施帮扶项目4000多个。开展“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参与民营企业共235家。

建立财政资金增长机制,逐年增加帮扶资金。中央、省、市、县四级共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8.247亿元,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共投入扶贫资金23.98亿元,其中市本级累计投入4.67亿元。围绕扶贫产业发展、贫困村基础设施改善和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实施扶贫项目5225个。

 可以说,打赢脱贫攻坚这场输不起的战争,咸宁在财力上“砸锅卖铁”,人力上“倾巢而出”,精力上“倾其所能”。

是的,只有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制度,才能破解这种千年难题,才能创造这样的人间奇迹!

这八年,基础设施,翻天覆地,城乡群众普享实惠

晨曦镀亮白云潭大桥,云影倒映在隽水河。

穿梭在刷黑一新的沿河公路,从县城一刻钟就到茅井村。

牛年的春天似乎来得特早,这里踏访探春的人一拨接一拨,欢声笑语一波又一波。

谁会想到,这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被世人遗忘的角落;对茅井、河田等几个村,世世代代的人只是一个梦想。由于天堑之隔,明明看得见对面的楼,却没有通往的路。去一趟县城,要改道赤壁。

为路困,为路苦,为路贫,是世世代代鄂南山区人的真实写照。出行难,曾是鄂南祖祖辈辈山区人挥之不去的梦魇。

交通瓶颈,既是咸宁经济社会发展的绊脚石,也是脱贫攻坚的拦路虎。

有一种意志,巍如冈岳,坚若磐石。

“十三五”以来,咸宁举全市之力,攻破“出行难”。

全域建设“四好农村路”,农村公路里程达到1.5万公里。高标准修建的288公里幕阜山生态旅游公路已成为一条民心路、观光路、致富路,有力带动沿线14个乡镇207个村(社区)53.1万人发展致富,带动56个贫困村出列、10.5万人脱贫。

补短板、强基础、增后劲。

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从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等最急切、最现实的民生难点痛点堵点出手,全面推动贫困地区各类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 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低保对象有5.6万人,特困供养对象有0.7万人,发放低保、特困供养补助金2.6亿元。

坚持水利工程建设与构建长效管护机制并重,全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市38.3万贫困人口全部实现饮水安全。

新建及改造10千伏线路3838公里、低压线路5593公里,农村电压合格率和供电可靠率均达到99%以上。行政村(社区)均有文体设施,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9.9%,全市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全部达到标准化建设标准。

实施了行政村通光纤网络,行政村通光纤网络覆盖率、4G网络覆盖率达100%。

坚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打赢脱贫攻坚战。2015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15.28亿元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525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100%,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99%。完善“控辍保学”机制,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402245人次,精准落实减免学费、营养改善、教育资助、助学贷款等政策。

全面实施了农村贫困人口就医“一站式服务,一票制结算”,确保参保不落一人,贫困村全部拥有合格的村卫生室和村医,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全面实现,累计近5.4万户因病致贫返贫贫困户成功摆脱了贫困。

认真落实“基本医保+大病保险+补充保险+医疗救助”四位一体的保障机制,为贫困患者提供兜底保障。大病集中救治从2017年7种逐年增加14种、4种、5种,到2020年增加到30种。全市需签约44673人,贫困人口做到“应签尽签”。

扶真贫,真扶贫;小康路上,不掉一人。这是共产党人坚如磐石的初心,钢打铁铸的铮诺。

可以说,这八年,是咸宁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八年,是老百姓得实惠最多,是鄂南城乡大地欢声笑语最多的八年!

这八年,扶贫产业,铺天盖地,各种业态蓬勃兴起

“以前真是穷啊,村里有个小伙子谈了个外地女朋友,带进村里时,高跟鞋陷进泥路里折断了跟,那女孩子哭着转身就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通山县慈口乡大竹村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大竹曾是个集库、边、老、山区于一身的“穷旮旯”,现在“变得都不相认了”。

很多小伙子都是开车带回外地的媳妇,村里到处都是小洋楼、风景带、农家乐,村里有产业,村民家门口就业……

脱贫攻坚,产业先行;稳定脱贫,就业先行。

我市始终把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作为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引导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11940元增加到2019年的16591元,年均增长8.5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10891元增加到2020年16359元,年均增长8.48%。

推动产业发展,我市创新产业扶贫项目管理,探索推行多种生态种养模式,促进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和群众增产增收。

全市建成茶叶、油茶、雷竹、中药材、水果、蔬菜等扶贫特色产业基地657万亩,惠及贫困户5.8万户20.5万人,催生了118个产业扶贫示范村,所有贫困村至少形成了一个主导产业。

“终于能对穷日子、苦日子说再见了,再也没有那种绝望的心情了……”通山县大路乡新桥冯村八组村民夏杏卷边喂孔雀边感慨。

八年前她丈夫患重病,家里欠下10多万元债,不久后儿子又不幸掉进水塘溺亡。她一度都有轻生的念头,在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帮助下种起香菇,还帮她挂靠大户养孔雀,年收入过10万元。

“一村一品、一户一业”,使多少家庭走出困境、重燃希望,使多少人摆脱贫魔,迈向小康!

我市坚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促进贫困人口增收的抓手,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中介服务、企业培训等方式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推动农村劳动力由体力劳动型向技能技术型转变。

去年全市累计有149771名贫困户外出务工,较2019年增加6.73%;新增保洁员、护路员等“十员”扶贫专岗6692个。扶贫车间增加到65家,较2019年增长27.5%,农民就近从事手工加工等劳动密集型工作,辐射带动148个村1446名农民就业,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市委、市政府以幕阜山生态旅游公路主支线为基础,在幕阜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通山、崇阳、通城3县打造幕阜山绿色产业带,围绕建设旅游文化产业、特色生态农业、健康服务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绿色新型产业、边贸物流产业6大绿色产业体系,重点实施89个建设项目,总投资188.96亿元,有力带动沿线14个乡镇207个村(社区)的群众脱贫致富,绿色产业带5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5万人脱贫。

嘉鱼田野乡村公园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松鼠部落、俄罗斯方块小镇、内冲瑶族村、光年城堡、闯王陵景区等乡村景区景点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景区景点由原来的30多个增长到62个,增长近一倍。

就业是第一民生,也是巩固成果、防贫返贫的关键。

“消费扶贫”打开产品销路。深入组织开展“个十百千万”消费工程。全市共设立扶贫专馆、专区、专柜56个,建成电商平台、村级一站式服务站1083个,培育直供直销村和合作社282个,培训直播网红135人,线上线下共销售扶贫产品18.44亿元。

同时,先后举办了咸宁市第二届扶贫年货节、扶贫产品展销会,现场累计销售扶贫农产品600余万元;市县14名党政领导先后走进直播间为扶贫产品代言,累计网络直销扶贫农产品7000余万元。

“扶贫车间”,“直播带货”、“云上脱贫”,众手奏出雄浑曼妙的鄂南“振兴歌”、“小康曲”。

2020年1月,面对突发重大疫情,全市驻村扶贫工作队就地转为疫情防控指挥员,坚守一线,冲锋在前,战贫抗疫。为咸宁在全省率先清零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这八年,内生动力,全面激发,农村焕发巨大生机

“天上喜鹊叫喳喳,地上鲜果带回家;干群齐心脱贫困,农村生活顶呱呱……”

一有人扎堆,通山县大路乡“草根明星”徐次节,就会来一串即兴“脱口秀”。

这些年来,通山县农村的“祠堂”摇身变成“百家讲堂”。

千年的“祖祠”的这种“多功能”转身,折射的是鄂南农民精神状态的巨大变化。

有一种征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一张蓝图描到底,重整山河再出发。

口袋与脑袋,物质和精神,必须“双脱贫”、“双胜利”。

绝对贫困消除了,新的征程在哪里?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实现脱贫摘帽以后,我市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融入具体的脱贫攻坚行动,全面谋划,接续推进机制衔接,加快形成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相互支撑、相互配合、有机衔接的良性互动格局。

紧紧抓住激发内力这个关键点,持续改善双基建设,推动移风易俗,提升农村文化软环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大的动能。

在全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首考中,咸宁市在全省市县党政领导班子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综合排名第四,咸安区、崇阳县获优秀等次,被省委省政府通报表彰并获得200万元奖励。

全市争创国家“一村一品”示范村创建取得成效,共创建“一村一品”专业村134个,专业镇20个,其中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4个。杨畈农高区成功获批建设湖北咸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山九宫山茶业获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崇阳桂花镇桂花村获评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我市成功创建“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赤壁市、崇阳县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通山县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通城县宝塔村、嘉鱼县官桥村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村。创建省级生态乡镇41个,省级生态村433个。创建“四好农村路”国家级示范县1个、省级示范县2个、省级示范乡镇7个。

全市申报2020年度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41个和整治村161个,目前已完成示范村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建成了G107赤壁段、幕阜山旅游公路等一批示范路段;创建了白水村、宝塔村、熊家湾村等一批美丽村湾。推进文化与农业融合发展,建成乡村文化旅游集聚区3个、农旅一体文化旅游点452个。

连续第四年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实现了贫困村全覆盖的目标任务。咸宁始终突出 “五扶”并举,激发贫困户脱贫发展内生动力。

 “政策系民救命脱贫感党恩、儿女孝顺反哺致富报国志”,横批:“春回大地”。2020腊月27,咸安区高桥镇白水村3组建档立卡贫困户张细菊,将一幅大红对联贴在崭新的房屋大门上,引得乡亲们阵阵喝彩。

注重增强贫困群众致富本领,激发他们的信心斗志,构建外部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脱贫的互动机制,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普遍增强,更加发自内心地说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总书记好。

咸宁这八年,是波澜壮阔的八年,改天换地的八年。

历史巨变,时代丰碑。脱贫攻坚战,是写在鄂南大地的壮美诗篇!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文景 通讯员 曹杰


编辑:hushaopeng

上一篇:
下一篇: 咸宁市第二届运动会将于10月份在赤壁开幕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