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扇门”办妥“万家事”
—— 咸安政务服务和大数据局调研记
咸安区政务服务领域最近动作频频、喜讯不断:出台的全国首个“区镇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地方标准”在全省推广;在我市率先设立“跨省联办”窗口;在我市首设“办不成事”反映窗口……
营商环境,如今已成为一个地区吸引资本、人才、智力等资源的决定性因素。在营商环境诸多构成因素中,最直观可视的,非政务服务水平莫属。
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咸安究竟有何诀窍?7月8日,记者到咸安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以下简称区政数局)进行了采访。
紧盯“办不成事” 专治疑难杂症
6月24日,咸安政务服务大厅悄然上新一个“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引起广泛关注。截至记者采访当天,该窗口办理“办不成事”19件,赢来一片赞誉。
此举在我市首开先河。其实,咸安政数局率先推出,缘于一件小事。
月前,一位外地司机到大厅办理大货车驾驶证年审业务,因网上审验学时不够,依规无法办理。焦急的他找到区政数局副局长陈思投诉。在陈思的帮助下,他最终在线上完成学时,办成业务。
但这桩小投诉,引发区政数局干部们的思考:“为何给群众办事会慢半拍?‘最后一米’办事难、办事繁、办事累现象,如何破解?”
“我们的工作应更主动,服务应更全面!”政数局局长周桂林说,“办不成事,顾名思义,就是‘疑难杂症’。设立这样一个窗口,能对症下药,为群众提供兜底服务。”
该窗口建立“受理—告知—协调—督办—回访”闭环工作机制,即在无差别受理群众诉求后,对一般事项,能办即办;对因政策、法律等因素“办不了”的问题,向当事人详细解释消除疑惑;对于“很难办”的复杂问题,联系部门协调解决,并设定回复时限。
“窗口设立之后,我们的工作量增加很多,但群众的烦恼减少更多。”陈思说。
双溪桥镇患有认知障碍的金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办理户口迁移时将户口迁“丢”了,一直过着“黑户”生活。如今想恢复户口的他,仅佐证事项就需十几个,涉及多级多部门,程序十分繁琐。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金先生儿子找到“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在该窗口的“1+N”工作机制下,“很难办”的问题实现了“通办”。窗口“派单”、政数局机关“接单”、各相关部门“拼单”、主要负责部门“领单”,迅速拿出一个量身定制方案。
几天后,金先生居住地派出所的一支工作队,直赴其乡下老家,按照各部门的佐证材料需求,逐项现场核实,“黑户”将见光明。
“‘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设立,体现我们干部争当服务排头兵、问题终结者的决心。”咸安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郑奇明表示,这项创新举措,正成为擦亮咸安营商环境“金字招牌”的重要一招。
持续“松绑加速” 数据替人跑路
改革越向深处走,办事越要往快速提。与“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毗邻的“跨省联办”窗口,就是这样一个加速器。
在浙江玉环市,有4100名咸安人活跃在工商业,常年面临教育、医疗等高频办事需求,但两地相隔上千公里,想办好一件事并不容易。
去年8月,咸安与玉环建立起信任机制,推出18项跨省联办业务清单。同年9月,两位在玉环市出生的咸安籍新生儿在两地政务服务中心协同下,成功办理户籍登记,迈出第一步。
新生儿家长感慨:“曾经为‘一张纸’的业务,我们要付出上千元的来回路费,十分不便。是跨省联办让远在异乡的我们,感受到家乡的温暖。”
一年后的今天,跨省联办已从“受理窗口”升级为“服务理念”,让群众的跨部门、跨地域事项搭乘“数字快车”,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在武汉工作的黄石人张凯,一个月前在咸安享受到数据跑路带来的便利。
“我印象中的异地购房,程序涉及多个部门,跨越多个区域,手续十分繁杂。“张凯感慨,”没想到在咸安,这些程序一天内一站办结了。”
其实程序并没有消失,只是转化成数据在跑路。
就拿公积金异地贷款这一环节来说,过去,张凯需要在咸安开具证明回武汉申请;如今,相关信息通过数据网络往来,从申请到放款,均为“无感”。
为推进数字化政务服务,区政数局梳理出区级事项1391项,镇、村级事项12128项,全部实现网办,1天内即办即结事项占到26.87%。全区各部门51个业务系统均实现与统一受理平台对接。
该局副局长王先柏这样形容数字化:就算忘带身份证,只要有个手机,也能一站通办,真正让群众办事“轻装上阵”。
记者了解到,该局“松绑加速”行动还在加码:即瞄准减程序、减材料、减时限、减环节要求,探索容缺机制,实行告知承诺制,减少市民办事的携带材料,缩短行政审批周期。真正让数据负责加速、“四减”负责松绑。
今年以来,该局共编制可核减清单939项、免提交事项919项,减材料比例超过20%,18个部门减时限比率超75%,超全市平均水平。
五年打磨“标准” 经验全省推广
走进高桥镇白岩泉村便民服务室,民政、人社、医保……各项公共服务事项一应俱全。自助服务区、咨询台、无障碍洗手间、老花镜……按不同人群、不同需求,设计体贴周到。
白岩泉村是高桥镇最偏远的村,2019年新建村级党群服务中心。与此同时,在专项资金支持下,一个标准的便民服务室也在党群中心一楼“安家”了,能办理临时救助对象认定、就业信息、医保登记等60多项业务。
“我们的便民服务室,作用可大啦!”村民王娟说,“不管是谁,一个待遇、一套手续、一个流程,我们办事不求人了,也不用跑20公里外的集镇了。”
“像白岩泉村这样的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咸安共有168个,覆盖全区边边角角,基本实现了‘ 一扇门’能办妥‘ 万家事’。”周桂林介绍。
其实,近两年记者走遍咸安大大小小数十个行政村的政务服务末梢,不论村集体经济实力强弱,眼中所见,建设规模、进驻事项、名称标识、服务公示、监督形式等,都如出一辙。
据介绍,为让便民服务延伸至乡镇、村组,咸安近5年一直致力于政务服务的体系化、标准化建设。2017年,区政数局推动出台“区镇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地方标准”,区委区政府投资数百万元,使镇村两级便民服务大厅(室)全部实现统一一个场所、统一一个窗口、统一办理、一个尺子卡“长短”的标准化建设。
此举迎来多方赞誉。2017年,国家标准委批复咸安为第四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2020年,试点工作顺利通过验收;同年,这套标准被省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作为典型经验全省推广。第三方的测评也给出最为直观的感受:5年来,群众对咸安政务服务满意度由80.17%提升至94.51%。
一滴水观沧海,一粒沙见世界。如今在咸安,小到开证明办执照,大到企业投资建厂,历史形成的“求人办事”被叫停,群众“办事不求人”的夙愿逐渐成为现实。
“服务无止境,没有最优,只有更优。便民服务,我们永远在路上。”周桂林如是说。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饶敏 吴文谨 特约记者 胡剑芳 通讯员 阚坤)
编辑:何凡
上一篇:
上半年咸宁市城市供水水质 42项指标均达国标
下一篇:
【跨越72年的寻亲之路⑤】“烈士回家了,我们也就放下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