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网讯 咸宁日报记者向东宁、周萱报道:7月20日,在通山长眠72年的河北籍烈士乔凤山,遗骸正式迁入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烈士陵园。
烈士“回家”了,通山人民自发守护烈士墓,吴家四代帮烈士寻亲的故事,依然在讲述、传颂,引起热烈反响。
咸宁日报自7月13日起推出的连续报道在全媒体平台发布后,获得不少网民留言点赞。网友“双木成林”留言:“你为我拼命,我为你寻亲,四代人接力,让英雄归故里。”网友“麦子”说:“72年的寻亲路,让我们看到了当地人对烈士的崇敬和良好家风的传承。”
烈士故乡自发悼念。乔凤山烈士遗骸迁入永年区烈士陵园当日,不少永年人民自发前来送烈士。邯郸电视台记者李珂青感慨:“烈士为国牺牲,是我们邯郸人民的骄傲,这样的精神我们要代代相传。”
青年学子获益匪浅。在咸宁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学院,一批学生党员深入故事发生地,挖掘党史故事,传播红色基因。该院党总支书记吴义三说,学院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打造行走的红色课堂。通过寻找咸宁本地的革命党史故事,让青年大学生在寻访过程中受到教育。学院将围绕这个红色故事展开学习、讨论、宣讲。
社会各界反响热烈。市政协副秘书长李城外在阅读本报报道后认为,通山吴氏四代人为河北烈士乔凤山寻亲的系列报道,不失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报道弘扬了崇尚英雄的精神和感恩烈士的义举,体现了军民鱼水情深。鄂南是老苏区,有着拥军的光荣传统。朴实敦厚的通山人为素不相识的外地烈士厚葬、守灵、寻亲,几代人传承、纪念革命先驱的红色接力棒,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产党生命的源泉。”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杨志奇表示,72年一家四代为烈士寻亲,这跨越时空的责任和感动,是一堂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课,是一堂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课。下一步,市党史学习教育办将进一步挖掘红色资源,讲好党史故事,让全市上下在追寻红色记忆中,更好地缅怀革命英烈,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编辑:何凡
上一篇:
下一篇:
厚培沃土栽梧桐 —— 崇阳县住建局调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