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强体” 生态“塑形” 文化“赋能”
通山大畈镇乡村振兴步履坚实
咸宁网讯 记者刘国华、焦姣、特约记者邓文义报道:5月18日,通山县大畈枇杷专业合作社基地,游客金荷芳特意带着朋友从县城赶过来,一次便购买枇杷30余斤。她感叹,这里的枇杷又大又甜。
“这些枇杷都是提前预定的,均价每斤12元,今天已发货600斤。”合作社负责人袁观强说,他家100亩果园今年预计能产5万斤精品鲜果,除去成本收益约40万元。
为了做好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畈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探索产业“强体”、生态“塑形”、文化“赋能”之路,乡村振兴不断迈出坚实步伐。
“枇杷小镇”是大畈的名片,如今全镇枇杷种植面积2.4万亩、挂果面积1万亩,每年新种3000多亩,目标直指4万亩。同时,不断延长枇杷产业链条,已拥有枇杷果饮、枇杷膏、枇杷花茶、枇杷干果等系列产品,硬是将“一季”水果做成了“四季”生意。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全镇枇杷综合产值突破2.14亿元,3500群众吃上了“枇杷饭”。
“山水大畈、洞府绿乡、枇杷小镇。”大畈镇党委书记徐良开信心十足,全镇正以隐水洞、富水湖、龙隐山为支撑,深耕生态旅游,做强农旅项目,南植油茶北兴水果,农民人均收入“十四五”末力争突破2万元。
仲夏时节,龙隐山云雾缭绕,富水湖碧波荡漾,隐水洞五彩斑斓。
走进大畈镇隐水、板桥、大坑等村,徽派建筑整齐坐落,白墙黛瓦干净整洁,绿色的景观道小游园,美丽的观景亭彩绘墙,无不展现出宜居的生态、文明的乡风。
这是大畈镇在做强产业的基础上,同步推进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带来的又一幅生动图画。
生态是无价之宝,文化是力量源泉。为此,大畈镇以支部引领、党员带动、群众参与方式,深入开展“巧妇靓家”活动,清理垃圾、增绿造景,挖掘特色文化、提升文明乡风,村民“精气神”一年一个样,人居环境一天比一天美。
“以前雨天满身泥,晴天尘土飞。”81岁的隐水村村民王能夫说,如今村里组组通公路,出行方便又安全。
隐水村党支部书记袁达献介绍,在省纪委监委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该村不仅实现了“湾湾通、湾湾响、湾湾亮”,饮水提升工程、河道治理工程等十几个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已完成投资1300多万元。
在隐水村杭瑞高速高架桥下,有一个名为南山里的文体公园,面积5500多平方米,集休闲、健身、娱乐、文化、生态于一体。每当农闲或傍晚时分,广场上村民唱歌跳舞打球,大人小孩乐在其中。村民点赞:“过去杂草丛生地,如今休闲好去处。”
编辑:何凡
上一篇:
咸宁市领导在咸安调研桂花项目要求推动桂花产业发展
下一篇:
湖北省第三届园林博览会在荆门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