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崇阳县桂花泉镇积极利用楠竹、雷竹“两竹”优势,将“竹”文章和美丽乡村建设紧密对接,重点打造“竹文化特色小镇”,助力当地乡村振兴。
该镇横山村村民余良贵十几岁就跟着父辈们学竹编,这一编就编了三十多年。一个月可以做三、四十套,大约能赚4400元钱,其余时间还可以务农。
都说“高手在民间”,这话是一点儿都不假。一根小腿粗细的竹子,经余良贵来回一摆弄,就变成了一根根牙签粗细的篾丝。在老余手上,篾丝犹如钢丝绳一般,又坚韧又细软。
老余说,一根稍微粗一点的竹子可以做三套筲箕,一套大概可以卖110元钱。
其实,竹编手艺在当地传承了几百年,90%以上人都会编筲箕,“横山筲箕”曾是崇阳一绝。村民们只需做好簸箕后,等人上门来买。但后来,因为塑料制品的替代,到村子里收货的人越来越少,价格也是越压越低。
横山村是个183户人家的小村庄,处在崇山峻岭间,村子里最多的就是竹子。竹子多,会竹编手艺的村民也不少。
自去年11月,横山村就业扶贫工厂建成之后,村里拥有竹编手艺的老乡,就开启了“边工边农”的新生活。最近,大伙儿都挺忙,因为“工厂”在赶一个大订单:县医院下了700多套,大概2000多个筲箕,需要一个月左右做完。
记者在村里采访的过程中,碰巧遇到了一位前来下订单的客商。自今年咸宁市委书记丁小强亲自为“横山筲箕”做“代言”之后,“横山筲箕”着实是火了一把,不少人会慕名前来。村支书杨智鹏介绍,今年订单已经有1000多套了,还有很多地方单个发货的,这些都没算。簸箕最远的卖到了广州、深圳。
如今除了传统筲箕,横山村还组织村民学会了编花篮、果篮等工艺品,猫窝、狗窝、菜篮子也是新推出的商品,以此来提高竹编制品的观赏性和实用性。
据介绍,桂花泉镇拥有竹林11万亩,这11万亩的竹林中,大部分种植的是可供竹编的楠竹,还有一部分是产竹笋的雷竹。近年来,为了盘活“两竹”,桂花泉镇没少下功夫。
跟随着村民们的脚步,记者来到了桂花泉镇的桂花村。这里四周竹林密布,在竹林间还分布着白墙、灰瓦的古朴建筑。漫步竹林间,茶一盏,书一卷, 远离浮华,清静自在,是很多人向往的生活。这样美好的生活,在桂花村就可以实现。
崇阳县长富雷竹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蒋国庆对 记者说,这就是我们打造的地球仓。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窗帘一拉开,全部都是绿色风景。
蒋国庆是桂花泉镇雷竹种植大户,他的合作社拥有雷竹种植面积6000亩。6000亩的雷竹林,今年仅靠卖雷竹笋,获得了1200万的效益。
一产种笋,二做冷链加工,三做“竹”旅游。这是蒋国庆对合作社6000亩竹林将来发展的一个全新规划。而整个桂花泉镇,在今后也将集中力量做“竹”文章,重点打造“竹文化特色小镇”。
目前,依靠“两竹”产业,整个桂花泉镇实现就业带动3000多人,占到了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今后,“两竹”产业升级打造,将重点在扩增种植面积、延长深加工产业链以及“文旅”上下功夫。
桂花泉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黄震介绍说,目前雷竹小镇有一个接待中心,一个百竹园,还有华中地区第一个地球仓酒店,通过这些让游客畅游竹海,乐享竹宴,乐用竹器,乐居竹屋,感受竹文化,推动经济发展,带动当地老百姓致富。
全媒体记者 甘源
编辑:zhusijia
上一篇:
崇阳大岭以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下一篇:
省发展战略规划办领导来崇阳 为加快乡村振兴支招
3月27日,崇阳县桂花泉镇雷竹产业园,当地工人正在采挖春笋。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夏正锋特约记者汪佳通讯员兰水月摄。
咸宁新闻网讯 特约记者锦阳、通讯员王建华报道:2015年12月29日,崇阳县桂花泉镇召开第八届二次党代会,总结回顾2015年...
香城都市报记者杜培清通讯员黎志远“崇阳有本双合莲,几句新闻不多言,乐人唱起真快活,愁人唱起也新鲜,慢慢唱起有根源……...
咸宁网讯(香城都市报记者庞赟)“现在比赛开始!第一个环节是速度型比赛, 13位选手同时编织一个周长为3尺的筲箕,用时短者...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马丽娅通讯员兰水月黎志远山在云中,路在天上。9日清晨,一场秋雨后,记者走进崇阳县桂花泉镇三山村,只见...
咸宁新闻网讯 咸宁日报特约记者 锦阳、通讯员 杨涛报道:崇阳县桂花泉镇党委政府紧抓阿里巴巴集团与县政府深度合作的契...
桂花泉镇,崇阳县北大门口子镇,山多地少、贫困面大,全镇有贫困户646户,2287人。 县委宣传部牵头“三万”扶贫工作队...
文/图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马丽娅通讯员兰水月7日上午,崇阳县桂花泉镇横山村扶贫车间旁的广场上热闹非凡。在同村民们交谈后,...
记者翻开崇阳1980年版县志,里面关于当地筲箕的记载如下:“农隙间,老幼妇孺竹篾不离手, 1980年以来,年产筲箕250余万个,...
文/庞赟图/张仰强2月26日,历经近2个小时的车程,记者一行来到了位于崇阳县西北部的桂花泉镇横山村。丁小强当场买下了一套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