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湖北省桂花林场管理局
打造大型中药材种植基地
全媒体记者陶然、甘源报道:近年来,湖北省桂花林场管理局统筹发挥资源效能,持续在资源盘活上发力,充分利用林地和资源优势,结合林业项目建设,大力开展林下中药材种植,实现林地空间的立体利用,增加林业附加值,力争建成湖北省乃至全国大型中药材种植基地。
7月1日,在桂花林场管理局冯家岭中药材林下种植基地,桂花林场管理局的干部职工们正在对今年种植的黄精进行抚育,职工们割灌除草,为黄精提供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
林下种植基地所在的崇阳桂花森林公园地处幕阜山脉大药姑山余脉,位于湖北省崇阳县桂花泉镇境内。该公园占地面积超1000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90%,林下种植黄精不仅可以高效利用树林环境,有效地利用林下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也能借助林下的阴凉环境和丰富的落叶腐殖质,降低人工遮阴、肥料等成本,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最大限度促进黄精的生长,更为林场注入“生态经济”活力。
“桂花林场正是野生黄精的生长地,黄精比较喜阴,我们在林下种植正好符合它的生长习性。”湖北省桂花林场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王佐说道。
据悉,冯家岭中药材林下种植基地采取股份比例分成方式与领康药业合作开发,桂花林管局股份占比32%,领康药业股份占比68%。从2022年开始,每年组织全局干部职工以冯家岭为中心,向周边拓展面积,目前已初具规模,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和中药材的陆续成熟,预计纯利润达到每亩2000元亩以上,经济效益可观。
“截至目前,省桂花林场管理局现有中药材种植面积4000亩,从2025年开始,预计每年以3000亩的增长速度推进,到2028年争取种植面积达到12000亩。”湖北省桂花林场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王佐介绍。
石城镇长坪村
山林种好药 村民有诀窍
咸宁网讯 全媒体记者田明、通讯员叶方青报道:崇阳县积极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山林地发展中药材种植,提升土地综合效益,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在石城镇长坪村,当地移栽野生中药材种苗,结合科学的田间管理,让林下中药材经济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银行”。
7月3日,在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村党支部书记邹初民拨开厚厚的杂草,才看到长势喜人的黄精、白芨,硕大的枝叶下已经结出了连串的果粒。
邹初民说,这批中药材最长的种植时间已经有四年,虽然叶片上的果粒饱满,但藏在土里的果实才是名副其实的“金疙瘩”。
布满杂草的山林反而让中药材长势更好,邹初民向记者讲述了黄精种植的小妙招。
原来,适度的杂草覆盖可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保持土壤的湿润度,为中药材提供稳定的水分供应。在夏季高温时期,杂草覆盖可以遮挡阳光,降低地表温度,避免中药材根系受到高温伤害。同时,杂草覆盖可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微生态环境,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这个林下黄精管护主要是要注意保湿,在发芽的时候不能除草,除草就把刚发起来的嫩芽弄死了,根就烂了。”石城镇长坪村党支部书记邹初民说道。
让长坪村的中药材养得活、长得好的另一个诀窍,便是移栽野生种苗。每到下种、补苗时节,村里都会组织村民去山上挖掘野生黄精、白芨苗。据邹初民介绍,野生中药材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经历了各种自然选择和环境压力,其药效成分往往更高。所以,野生苗种植的中药材品质更接近自然生长的药材,更符合道地药材的标准。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种出好品质的中药材自然会吸引药商主动上门收购,今年上半年,村集体经营的中药材基地达100余亩,累计获得10万元收益,也为不少村民带来务工收益。下阶段,村里计划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拓宽加工、销售渠道,让林下中药材经济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银行”。
“今年下半年把玉米、花生挖了以后我们准备全部种黄精,自己来加工,做点黄精茶、黄精酒,增加集体收入。”邹初民说。
天城镇蛤蟆石村
林下黄精成为“造血”新引擎
全媒体记者陶然、邹辉报道:近年来,崇阳县天城镇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积极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在蛤蟆石村,工人们正抢抓农时种植黄精,林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
7月6日,走进蛤蟆石村冷水坑的山林,数十名工人正有序进行黄精种植作业。挖坑、下苗、培土……村民们的辛勤劳作,为这片葱郁山林增添了新的生机。
村民邓和平告诉记者,她每天在这里栽黄精,已经做了十多天了,一天能挣150元左右。在家门口务工,既能增加收入,又能照顾家庭,她觉得很满意。
蛤蟆石村地处天城镇以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当地山地广阔,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非常适宜中药材生长。
“这里的土质好,生态保护得好,非常适合种植林下黄精。现在每天有30个人左右在这里栽黄精,目前栽了400多亩,计划种植1000亩。”冷水坑黄精基地负责人余小平正是看中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决定投资发展林下黄精产业。
据了解,蛤蟆石村冷水坑黄精基地采取“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流转村民山地、提供务工岗位,并运用标准化、产业化、科学化的种植方式,基地实现“订单式”收购,有效带动周边群众学习种植技术,促进增收。
近年来,崇阳县天城镇依托7万余亩林地资源优势,在适宜区域大力推广“林下种植+仿野生培育”技术。通过与湖北中医药大学合作建立黄精种植示范基地,获得种苗培育、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支撑,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中药材种植,大大提高了土地综合利用率,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生态经济”活力。
崇阳县高枧乡
点“绿”成金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全媒体记者夏飞洋通讯员蔡旻高、戴智泓报道:近年来,崇阳县高枧乡充分利用当地林地资源,发展林下黄精产业,点“绿”成金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7月9日,被群山环绕的高枧乡满眼皆是绿意,葱葱郁郁,中山村的黄精种植基地就掩映在密林之中,一株株黄精苗鲜嫩翠绿,有的已经结出连串的果实,村民们穿梭其间忙着松土,一派繁忙景象。
黄精从挖掘、种植、加工再到销售,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该产业让附近4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来自中山村十组的熊志远便是其中的一员,他额角挂着汗珠,谈起这份工作,脸上笑意挡不住。
“如今在家门口就有事做,一天能赚120元,一年可以增加1万多元的收入,日子越过越有滋味!”村民熊志远说道。
崇阳县高枧乡中山村地处幕阜山区,林地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生态环境十分优越,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黄精作为“药食同源”中药材之一,具有补气养阴、健脾等功效,自古就有“仙人余粮”的美誉,其喜阴耐寒的特性特别适合林间生长,基地负责人宋天益正是看中中山村独特的生态禀赋,秉持“让药材回归山林”的理念,决定回乡投资发展林下黄精产业。
“我们基地目前林下种植黄精160亩,一亩种3500至3600多株,产值预计100万元左右。”高枧乡中山村黄精种植基地负责人宋天益告诉记者。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近年来,崇阳县高枧乡依托9.68万余亩林地资源,在适宜区域稳步铺开林下黄精种植“版图”,同步流转土地建设了66个标准化育苗大棚,形成专业化种苗基地。通过贯通种苗销售、技术指导与初加工服务,一条集“育苗-种植-技术-加工”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正加速成形,林下黄精产业逐渐成为富民强乡的支柱产业。
“高枧乡立足资源禀赋,深挖林地生态价值,全面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协同发展机制,规划发展林下中药材1.04万亩,为全乡农业经济增长注入持久动力。”崇阳县高枧乡党委副书记程俣强说。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崇阳金沙风景区变生态优势为发展红利
下一篇:
一面锦旗里的“调解密码” ——崇阳县综治中心让50万元纠纷“软着陆”
咸宁新闻网讯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马丽娅、通讯员黎志远、曾翠翠报道:“知母种子主要分为春播和秋播,我们这的地理位置和气候...
项目建成后将对加快推进该县中医药产业健康发展,构建医药创新能力和研发平台,提高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素质,促进全面小康建设...
通城县众创农场负责人吴海兵说道:“今天开这个中药材培训会,专家给我们中药材企业指导工作,培训演讲,我们收获很大,让我...
咸宁网讯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嘉、通讯员吴龙辉报道:近日,通城举办2019年中药材培训会。据介绍,本次培训采取专家授课、现...
咸宁网讯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嘉、通讯员李子明报道:3月18日,通城县大坪乡四甲村新翻耕的基地上, 50多位村民在种植中药材...
咸宁网讯(香城都市报记者彭桃红)5月11日上午(本周六),香城都市报社将联合咸宁麻塘风湿病医院开展“小小中医师国粹传承人...
咸宁网讯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马丽娅、通讯员李周凤、曾记录报道:22日,崇阳县高枧乡义源村华罗寨中药材种植基地上,成片的金...
咸宁网讯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马丽娅报道:“在安徽亳州召开的2019国际中医药博览会暨第35届全国中药材交易会上,我们带去参展...
冬日,走进鄂南山区通城县中药材基地,药草飘香,药农忙碌其间。工人在艾舒宝生活用品公司生产车间瑶乡御草药业员工在组培实...
11月28日,崇阳县港口乡小沙坪村,劲松中药材就业扶贫车间门前,村民在晾晒中药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