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县域新闻 >> 嘉鱼新闻 >> 正文

干部沉下去 民心聚起来 —— 嘉鱼县潘家湾镇用“实干之笔”书写基层治理新篇章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25-07-10 09:45

今年以来,嘉鱼县潘家湾镇党委、政府坚持以提升干部素质为核心,以基层治理现代化为目标,把“强能力、转作风、提效能”融入镇村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通过机制创新、队伍锻造、服务落地,一支有信仰、有能力、有温度的基层干部队伍正加速成长。

干部“在村在组在田头”,服务“到户到人到心头”

“以前家里的事不知道找谁说,现在一个电话中心户长就过来了,问题都能得到解决。”这是潘家湾镇群众的普遍心声。

走进潘家湾镇的任何一个村庄,都会发现一个共通点:不论是道路硬化、人居环境整治,还是邻里纠纷、困难帮扶,总有干部在场、总有人员负责。

这一切,得益于潘家湾镇推行的“三在三到”机制,即“岗位在村、重在服务、责在连心”,推动干部力量下沉、服务重心下移,创新实施“村干部包组、组长包片、中心户长包户”的责任链条,建立起覆盖全镇的服务网格。每个村干部负责一个组,每个中心户长联系10至20户村民,让每一个群众诉求都有明确的受理人、办理人和反馈人,形成从“组到户、户到人”的治理闭环,真正实现了“干部在组、服务在户、问题在现场解决”。

为使群众问题“不过夜”,潘家湾镇在机制上再做加法,推出“六步议事法”——群众提事、现场议决、干部领办、专班督办、结果公示、满意度测评,确保每一件民生小事都有“责任链”承接、有“时间表”推进、有“回音壁”回应。村里的一桩矛盾、一条沟渠、一盏路灯,都被纳入网格化管理和“干部账本”,用行动回应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以前是群众上访,现在是干部下访;以前是问题上交,现在是当场解决。”潘家湾镇民政办的工作人员介绍,尤其是在节假日、极端天气等特殊时段,全镇中心户长对责任区域开展上门走访,排查安全隐患、宣传政策信息,及时传递镇村温度,把服务做细致、做在前。

锤炼年轻干部“硬实力”,打造敢干能干“生力军”

干部素质提升不是口号,而是一场持久战。潘家湾镇坚持将年轻干部作为推动乡村基层治理创新的“源头活水”,通过制度保障、实践磨炼、梯队培养“三位一体”方式,全面打通干部成长“快车道”。

潘家湾镇将人民群众的需求始终放在首位,号召全镇所有年轻干部扎根基层。“年轻干部必须‘沉得下去、住得下来、办得成事’,真正做到‘人到心到’。”潘家湾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镇年轻干部全部被安排到村组一线,成为推动政策落实的骨干力量。

为增强年轻干部的“战斗力”,潘家湾镇定期举办综合业务培训,涵盖农业农村政策、社会救助、民政福利、应急管理、人居环境整治、财务报账、公文写作等内容,实行“理论+实操”双轨教学。通过讲政策、讲案例、讲经验,干部不仅懂“怎么干”,更学会“为谁干、干成什么”。

此外,该镇还实行“导师带徒”制度,由经验丰富的村干部或镇干部“一对一”传帮带,解决新进干部“不会干、不敢管、不知问”的问题。对表现突出的年轻干部,优先推荐参与专项工作专班或项目推进组,确保“干中有位、干后有评”。

“从一开始站在村口发通知,到现在主动上门调解邻里纠纷,我自己都没想到变化这么大。”这是所有下沉在一线年轻干部们的心声。如今,这样一群肯学肯干的年轻人,已成为全镇干部队伍中最具冲劲与活力的中坚力量。

“一老一小”有温度,精准服务更有情

干得好不好,群众心中有杆秤。潘家湾镇聚焦“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持续织密关爱网络,用有温度的服务诠释干部素质提升的“人民价值”。

在老年服务方面,潘家湾镇为9658名60岁以上的常住老人逐人建档,对470名独居老人实行“中心户长日探访+日报平安”制度。家庭医生签约实现全覆盖,重点关注高龄、空巢、失能老人,联合卫生院、村医定期进行上门义诊。

儿童关爱同样有力。潘家湾镇对196名困境儿童进行分类建档,建立起“镇—村—户”三级关爱网络。8个村设立儿童主任,负责常态化走访、心理疏导、安全宣传等工作。寒暑假期间开设“假期学堂”,180余名农村孩子的课程更多元、童年更精彩。

目前,潘家湾镇已初步构建起“三级包保责任体系+六步议事法+三在三到”治理机制,覆盖全镇所有村组,配套干部积分管理、周调度例会、工作成果比晒等制度,实现干部履职可量化、民生服务可追踪、典型经验可复制。

干部下得去,群众心敞亮,治理才能见实效。如今,在潘家湾镇的各个村组,像这样的基层治理“微单元”正在蓬勃生长,成为群众“身边的调解室”“家门口的议事厅”。

在肖家洲村六组,一座不起眼的农家小院却因一块木牌而声名远扬——王嫂解忧小院。村干部化身“王嫂”,用“上门说事、巡逻管事、认真教事、齐心干事”四步法,把“婆媳吵架”变成“邻里同心”。半年时间里,“王嫂解忧小院”成功化解邻里纠纷20余起,让这个曾被戏称为“矛盾湾”的地方,真正转变为远近闻名的“示范湾”。

在羊毛岸村二组,村民们信得过的是那间“老胡来帮忙”调解室,通过“查、包、调、法”工作法(排查在前、包保到人、调解先行、法理并用),成功将原本被动应对的矛盾化解机制,变为主动干预的常态流程。

而在四邑村,“元生说事室”里总是茶香四溢。中心户长周元生用“五大法宝”暖人心、解人忧。他“悉心接访”每一位来访群众,递上一杯热茶、听一句倾诉;他走村入户,不等问题找上门;他组织起“月光调解队”,夜晚调解、白天上门;他将复杂的法律术语编成顺口溜,讲得村民听得懂、记得住;他用情感建立信任、用共识破除分歧。周元生的工作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237件矛盾纠纷的解决全过程,一笔一划,都由群众的信任写就。

这一系列“微单元治理”案例,不仅是“干部素质提升”的鲜活注脚,更是“潘湾经验”制度化的实践基础。潘家湾镇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信得过的干部、看得见的成效,把一件件小事做细、把一桩桩难事办实,赢得了民心,提升了效能,锤炼了队伍,也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鲜活样板。

未来,潘家湾镇将继续围绕“干部素质提升、治理能力增强、群众幸福感提升”三大目标,探索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群众基础、制度支撑的治理创新路径,推动试点变亮点、亮点变样板,在全市乃至全省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中作出“潘家湾示范”。

(通讯员 夏洋)


编辑:hefan

上一篇:
下一篇: 提升教师法治素养 嘉鱼举办依法治校专题讲座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