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隽秀大地,处处是喜人画面:在桃源村,大型挖掘机穿梭在田野翻耕土地,药材基地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在上阔村蔬菜大棚,村民们在忙着播撒菜籽、种植秧苗;在东港村养牛基地,村民正在给牛喂草……
近年来,隽水镇把“三农”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以“农业增效、农村增绿、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产业为重、绿色为基、科技为本、环境为要,扎实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工作成绩斐然,连续两年跻身全市“十前乡镇”。去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4004.9元。
坚持产业为重,精准扶贫卓有成效
产业发展是人民致富、长效发展的治本之策,近年来,该镇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主攻方向和着力重点,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通过提供政策支持鼓励创业创新、积极引进企业等方式,增加困难群众收入。
在东港村易地扶贫搬迁小区李神甫家门口的《精准脱分易地搬迁公示牌》上,清晰地写着帮扶产业:牛场、葡萄基地、香菇合作社,这是“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的生动写照。东港村作为全省贫困村和全县2016年精准扶贫重点出列村,按照“龙头牵引、业居相宜、量化折股、顺藤结瓜”思路,依托葡萄、养牛、油茶和香菇四大基地,大力推行产业扶贫,解决贫困户 余人就业,使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产业帮扶效果明显。“东港模式”获得了省、市、县高度肯定。
“东港模式”的经验在全镇以点带面全面铺开,各村充分利用资源禀赋,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为贫困户脱贫、农民增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柳峦村新建立起了味佳菌菇、黑玫王蛙、牲猪养殖、泥鳅基地。
桃源、利和在千亩油茶基地的基础上,中药种植基地正在悄然兴起。
上阔村新发展蔬菜种植基地1400余亩,西瓜种植基地100亩,田藕种植基地50亩,集观赏、游玩、采摘为一体的特色水果(草莓、火龙果、百香果)种植基地200余亩,水产养殖基地50亩,年可产生农业效益7000余万元。
下阔村新建了5000亩现代化产业园,油坊建立了百亩生态采摘园。
在产业大力发展的同时,注重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引导和鼓励社会企业投入资金到精准扶贫工作中来。先后引进油坊金猪食品有限公司、黄袍山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投入精准扶贫。金猪食品有限公司通过实行“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开展订单式种养联产,助力贫困户脱贫致富。
坚持绿色为基,生态乡村鳞次栉比
以“绿色”为理念,绿色生态产业蓬勃发展,绿色乡村异军凸起,全镇创建全省“生态村”四个。
绿色筑就发展底色。该镇结合全省“生态镇”的创建,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依托油茶、绿肥、田藕、牲猪、蔬菜、优质稻等绿色产业筑牢绿色发展基础。
绿色铺就村庄底蕴。结合“绿满隽水”活动,通过“一点两路两河两基地”——通城大道绿化示范点、油坊路、东港路道路绿化、隽水河、菖蒲港河河堤绿化、桃源村、东港村千亩油茶基地,以点带面的方式带动全镇植树造林工作,同时,动员家庭植树种绿,将绿化美化居住环境与保护环境结合起来,陶冶情操,全力打造全镇绿色生态系统。
生态旅游农业风生水起。该镇充分利用各村地处城郊、山清水秀、山水秀美的优势,打造农村旅游新风尚。投资200万元建设100亩的湘莲基地,可供观光游乐、垂钓赏莲,投资300万元建3个农庄,完善旅游服务。桃源利用集镇依山傍水的优势,建设了集休闲、娱乐、餐饮业于一体的桃源山庄,每年创收50余万元。油坊建立了集草莓采摘、番茄采摘、休闲垂钓和农家乐等观光休闲农业为一体的生态采摘园,每年吸引游客数十万人次。
坚持科技为本,农业生产能力稳步增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该镇把农业科技作为支撑农业发展的重要一环,通过加强科技培训、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使农业生产能力稳步增强。
近年来,该镇举办农业技术培训、农业种养殖大户培训10余场,参训农民400人次,下发技术资料5万余份。
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有了新成效,全镇推广早、中稻直播4500亩,抛栽1200亩,在下阔、桃源两个村办再生稻示范面积500余亩,直接为农民亩增收1000元左右;上阔280亩的油菜新品种试验示范区长势喜人,丰收在望;水稻节药高效滴水灌溉技术项目基本完成。
坚持环境为要,农村面貌日新月异
近年来,该镇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人居生活环境。
村级垃圾治理体系更完善。各村成立了2-3名管护人员组成的生活垃圾清运专班,并配备环卫车,对村级垃圾及时清运,村容村貌不断改善。
灾后水毁工程迅速恢复。2016年7.17特大洪涝灾害造成桥梁、河堤、渠道、塘堰、农田、房屋等基础设施受损严重,损失约达4.6亿元。镇政府不等不靠,带领干部群众迅速投入灾后恢复中,共投入3000余万元,完成了78处道路、桥梁、塘堰水渠、山体滑坡等基础设施的恢复和重建。
安居工程稳步推进。东港易地扶贫搬迁小区一排排白色小楼坐落有致,2016年12月,首批搬迁28户81人全部入住。安置小区屋顶使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环保节能,供水、供电、绿化、亮化等配套设施完善、功能齐全。7.17特大洪涝灾害中140户倒房户中,对唯一住房的倒房户, 8户纳入民政救助重建,发放重建资金共13.9万元,全部竣工并入住;25户纳入精准扶贫搬迁安置(集中安置或分散安置)政策,发放过渡性生活资金6.42万元;其他107户倒房户,发放维修资金16.7万元,全部完成房屋维修。
环境美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异彩纷呈。近年来,该镇大力实施“一五一十”工程,各村建成文化广场、文体活动点46个,发展业余文艺团队、太极拳(剑)队、腰鼓队、锣鼓队等10余个,广场文化活动蓬勃兴起,农民的精神世界也越来越富足。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一路关怀一路情——通城县帮扶残疾人就业创业
下一篇:
通城上拗沥青拌合楼正式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