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县域新闻 >> 通城新闻 >> 正文

打造绿色发展先行区 推进制造业强县建设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通城篇章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24-09-09 15:4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通过认真学习,通城干部群众深刻体会到,必须切实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自觉把一切工作的重心聚焦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上来;必须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必须坚持在全局中定位、在大局下行动,从省市全局谋划通城一域,以通城一域服务省市全局。

通城县委书记刘中英在全市处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咸宁实践”专题培训班上分享“通城实践”

 平安电工上市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通城“该干什么”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关键是要坚持“内因决定论”,弄清优劣势,找准坐标系,明确施工图。

经过全面梳理,通城决策者认为,通城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生态山清水秀、绿意动人。通城森林覆盖率54.12%,远超全省42.11%的平均水平,城区绿化覆盖率42%,年空气质量优良率93.8%,省级生态乡镇、省级生态村覆盖率分别达100%、61%,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中国天然氧吧”。我们坚决落实“三新三高”要求,目前全县没有一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可以说,生态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最大的财富、最大的品牌。

第二,工业集链成群、含新量高。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新材料、大健康三大优势产业,拥有主板上市企业2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数量是全省县域平均3家的两倍;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2家,是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试点县。2023年,三大优势产业实现产值125.6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93.5%。较好的工业基础,为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抢占新赛道,打造制造业强县、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农业初具规模、融合较好。全县现有油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基地65万亩,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国家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4家,创建“两品一标”农产品23个,是全国油茶基地建设重点示范县,黄袍山国家油茶产业示范园被评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第四,区位三省交界、通达四方。通城毗邻湖南平江、江西修水,杭瑞、武深高速和106、353国道穿境而过,离武汉、长沙、南昌均200公里左右,离湖南城陵矶新港70公里、岳阳三荷机场50公里,与正在建设的长江咸宁港相距100公里,2小时交通圈覆盖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是湘鄂赣三省的重要节点。独特的地理位置,为我们提人气、聚要素、拓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五,社会安定有序、政通人和。营商环境在全省排名连续两年实现大幅度进位,居全省第39位。群众安全感显著提升,2022年,政法队伍公正执法满意率100%、位列全省第一;2023年,“一感一度一率一评价”四项指标均位于全省前列。良好的环境为我们阔步迈向现代化新征程提供了重要保障。

通城尽管优势明显,但短板也较为突出:

第一,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从经济总量看,2023年,我县实现GDP211亿元,刚刚突破200亿大关,只有平江(422亿元)的50%、修水(298亿元)的70%,比咸安、赤壁、嘉鱼分别低241亿元、321亿元、67亿元。从人均GDP看,2023年,我县为4.92万元,略高于通山(3.88万元)、崇阳(4.56万元)、修水(4.31万元)、平江(4.44万元),比全市平均水平(6.96万元)低2.04万元。

第二,产业链供应链还不完善。一产方面,我县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仅2.05,与咸安(3.3)、赤壁(2.3)也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生猪等产业深加工能力不足,农副产品大多以初级产品进入市场,附加值不高。二产方面,除平安电工、玉立等企业产业链较为完整以外,大多数企业缺乏终端产品和自主品牌。2023年,我县第二产业增加值70.46亿元,仅占咸宁市(594.57亿元)的11.8%、赤壁市(170.11亿元)的41.4%、平江县(152.45亿元)的46.2%。三产方面,涉商贸文旅企业普遍规模小、实力弱,业态不全。如,我县唯一一家4A级景区药姑山古瑶村,较长时间依靠门票收入维持运营,吃、住、行、购、娱等业态发展滞后。

第三,创新驱动力还不够强。研发投入不足,2022年全县R&D经费投入强度0.87%,低于全市(1.25%)、全省(2.32%)平均水平。特别是企业自主研发意识还不够强,建有研发机构的规上工业企业仅52家、占比42.6%。2023年,高新技术增加值占GDP比重10.1%,比全市(13.4%)、全省(22.15%)的平均水平都要低。

第四,物流成本偏高。一方面,“两头在外”的现象十分突出。据统计,我县企业原材料从外省采购的占比86.7%,平安电工等企业还要从非洲、印度等地采购原材料。企业产品销往外省的占比达93.3%,主要是销往广东、江浙等地区。另一方面,交通还不够便捷。没有机场、港口、铁路,原材料、工业品、农产品等主要依靠公路运输,平均运价0.8元/吨公里,相当于平原地区的2倍左右,导致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较高,影响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第五,城镇化率偏低。全县总人口52.7万人,每平方公里462人,人口密度居咸宁市首位。但是2023年城镇化率仅49.47%,低于全省16个百分点,低于全市9.38个百分点。

第六,城市建管比较粗放。过去,通城私建违建较多。近些年,我们虽然严格规划管控,但是截至2023年底,城区仍有私房18640栋,特别是老城区地下管网、停车位等配套设施缺失,脏乱差等“城市病”突出,还未创成省级文明城市。规范城市建管,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第七,干部干事创业的能力作风有待提升。孟书记在市委六届六次全会总结了当前干部的“十大陋习”,对照反思,我县干部也一定程度存在:一是思想不够解放。存在“唯禀赋论”“唯区位论”的传统观念和“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小农意识。二是学习不够认真。有的不愿学、不会学,有的习惯凭主观和经验办事,谋划工作、推动落实的能力有差距。三是工作标准不够高。有的把说了当做了,把做了当做成了。四是工作作风不实。干部执行力不强,办事拖拉,很多工作经常是“起了个早床,赶了个晚集”。针对这些短板和问题,我们将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通城“能干什么”

新征程上,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通城篇章,必须要正确把握“两个关键性问题”:

首先,必须正确把握“绿色发展先行区和制造业强县”的关系。

一方面,两者是目标与路径的关系。打造绿色发展先行区是省委赋予通城的历史使命,也是我们的总体目标。打造制造业强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路径。结合通城实际,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主要任务是,建设高端智能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

另一方面,两者是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蒙徽书记指出,要把保护和发展统筹起来,形成保护得越好、发展得越好的良性循环。我们打造绿色发展先行区,并不是只要绿色不要发展;打造制造业强县,也不是只要发展不要绿色,而是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闯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与民生相宜、生态与经济双丰收”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高水平保护,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其次,必须要弄清楚打造什么样的“绿色发展先行区和制造业强县”?

关于打造绿色发展先行区。主要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着力构建现代化特色产业体系,着力推动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着力提升县域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着力深化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奋力打造绿色秀美之区、蓬勃发展之区、协作示范之区。

关于打造制造业强县。打造制造业强县,是落实强县工程的重要抓手,是破解通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唯一之路,也是凝聚通城发展合力的破局之举。我们将把“建设高端智能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作为通城打造制造业强县的主攻方向,不断扩大以电子元器件为核心的制造业规模,做强特色优势。未来,通城将以电子制造为主导方向,以新材料制造、医药制造为支撑,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奋力实现“绿色发展先行区和制造业强县”远景目标。

打造制造业“强县”,并不是强在单个企业规模上,而是要强在细分领域特色和“专精特新”质量上,强在“含绿量、含新量、含金量”上。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实施补链强链、企业培育、园区提升、创新驱动、转型升级、融合发展、要素保障“七大工程”,力争实现“四个新”,即:产业能级实现新突破。到202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其中制造业产值占比达到95%以上;到2035年,分别达到800亿元、占比97%以上。企业培育提升新档次。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50家,国家级和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达到10家、40家;到2035年,分别达到300家、30家、90家。科技创新迈向新水平。到2025年,全县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中,高新技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占比达到25%以上;到2035年,分别达到3%、占比35%以上。质量效益取得新跃升。到2025年,认定中国驰名商标企业7家、长江质量奖企业1家,取得省级及以上部门认定的绿色工厂10家;到2035年,分别达到13家、3家、30家。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通城“怎么干”

谋定后动,谋定快动,认准了就要坚定不移、久久为功。通城咬定打造绿色发展先行区总体目标,坚决做好“生态保护、制造业发展、环境支撑”三篇文章,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落实落细。

一、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夯实绿色发展先行区的生态保障

通城以实施流域综合治理为抓手,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生态美与百姓富有机统一。

守底线。根据省市规划,编制了《通城县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划分流域片区4个,谋划重点项目99个,坚决守牢安全底线。水安全方面,针对通城水安全领域的短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方针,围绕河道行洪安全、水库运行安全、城乡供水安全,积极谋划“幸福隽水”现代水网和水网先导区建设,大力实施“4321”水利建设工程(即:四大水资源配置工程、三大防洪减灾工程、两大幸福河湖工程和一项智慧水利工程);水环境安全方面,近三年完成水土保持治理85.98平方公里,捣毁零星采砂点4处,整治入河排污口60个,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及国控、省控、市控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100%,通城河湖长制工作经验被评为“全省十大典型案例”;粮食安全方面,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创新开展撂荒地复耕复垦,积极开展“小田并大田”试点,近两年推动2800亩“碎片田”变“规模田”、“天收田”变“致富田”。

优生态。聚焦把1140平方公里的整个县域建成一个大公园,完成全域国土绿化9.61万亩,修复治理矿山10个,残次树清理5324株、补种4548株,大力发展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油茶、中药材等产业,三年来没有建设一个荒山荒地光伏项目,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的外部形态更加秀美。

促转化。把发展大健康产业作为促进“两山转化”的重要路径,坚持三产融合,重点发展油茶和中药材产业。油茶产业方面,大力推进油茶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全县油茶种植总面积达32.8万亩。依托黄袍山油茶公司,开发茶油、油茶皂角素、洗涤化妆品等四大系列46种产品,年可加工油茶籽4万吨、生产高品质茶油1万吨。茶油由过去的“论斤卖”到现在的“论滴卖”。中药产业方面,着力围绕“药材、药企、药商”做文章,发展中药材种植基地12万亩,培育市级以上中医药龙头企业3家,3万多名通城药商遍布全国各地,建立了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建设了一座2000亩的医药健康专业产业园。2023年,全县中药材产业链产值达到18亿元。福人药业成功申报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此外,生猪、茶叶、楠竹等产业也稳步发展,为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了更多更强活力。

建机制。把产业发展落到助力农民增收、促进共同富裕上,全面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大户)+村集体+农户”的紧密型联农带农机制,真正让农民深度融入产业链价值链,更多地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截至2023年底,全县共培育龙头企业44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604家、种养大户112户,村民入社率达到51.76%,带动42563户农户参与产业发展。

二、打造制造业强县,厚植绿色发展先行区的产业基础

对于一个山区县城来说,发展高端制造业并不容易,培育2家上市企业更是难上加难。现在,通城打下的良好产业基础,很关键的一条就在于,始终坚持工业强县不动摇,在同一件事上干了40多年。在长期的探索实践过程中,聚焦种好“产业树”,形成了全生命周期培育产业的“通城模式”。

明确主攻方向。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来看,重点是建设高端智能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首先,推动产业集聚。电子元器件有较强的产业协同作用,可同时带动多个产业发展。而通城电子信息企业虽然规模较小,但是数量很多,有65家。通过持续发展,形成协同效应,必将聚沙成塔、聚力成势。其次,市场前景光明。随着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汽车电子、可穿戴设备等市场的不断扩大,电子元器件行业的市场需求呈暴增趋势。2023年,全国电子元器件市场规模已经达到2.4万亿元。从长远发展来看,重点是打造智能终端产业体系和重要生产基地。从产业发展路径和市场规律来看,具有终端产品的企业,才更具有品牌溢价、技术迭代主导权、行业标准定义权、价值格局分配权。未来,将大力发展终端电子产品,致力打造智能终端产业体系。瀛通公司立足产业基础,主动谋求转型,布局未来市场,成功研发了助听器等一批终端智能产品。今年6月18日,成功举办了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助听专家委员会成立仪式暨城乡一体助听器具验配服务高峰论坛。县里聘请国内权威机构赛迪研究院,为行业协会和企业编制了详细的产业规划。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开拓高端智能电子元器件等领域;新材料产业,重点推进涂附磨具产品在木质材料领域的差异化、在钢铁行业领域的品质化和精密工业领域的高端化;大健康产业,重点布局医药、医养结合和互联网医疗等。

搭建专业园区。坚持“相对集中”的原则,布局建设“一区多园”,按照“一个主导产业、一座专业园区、两至三家链主企业、一条产业链”的思路,打造电子信息产业园、坪山高新技术孵化园、砂布小镇研磨产业园、湖北药姑山中医药健康产业园四大专业园区,已建成面积6.02平方公里。近三年,通城着力提供“拎包入住”式服务,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资金高达19.71亿元,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的17%。同时,通过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有效盘活了一批闲置厂房和工业用地。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在“满园工程”的推动下,工业园区不仅成为了全县实体经济的重要承载主体,更成为了招商引资的鲜活招牌。近三年,先后有38家企业入驻工业园区。

开展精准招商。一方面,严格把好产业“准入关”。总体上把握“两个不要”原则开展招商引资,即:突破发展规划的不要;影响生态环境的不要。近三年,投资100亿的锂电池加工项目、年产值超过30亿元铜杆加工项目等70余个涉化涉重的高污染项目被拒之门外。另一方面,精准招商促进产业聚集。通过大力开展园区招商、链式招商、以商招商,让上下游企业无缝链接、紧密融合,充分释放产业集群发展的“乘数效应”。近三年,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大健康三大优势产业引进延链补链强链项目85个,协议引进资金406.03亿元。比如,投资近21亿元的安芯美半导体封装测试项目老板是通城一位企业家的朋友,该项目原计划落户广东韶关。通城主动出击、“三顾茅庐”,邀请老板来通城考察,最终老板被通城专业的工业园区、完整的产业链吸引过来了,填补了全县乃至全市芯片封装测试行业的空白。

培育专精特新。注重梯度培育和精细服务“双管齐下”,按照“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递进培育格局,遴选储备了60家创新能力强、成长势头好、发展潜力大的重点企业,建立了县级领导包联机制,“一对一”制定提升计划,实施差异化、精准化培育。同时,坚持科技赋能、创新驱动,依托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通城园、县经开区企业创新中心等平台,精准对接高校、科研院所和“飞地人才”,帮助企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使一批中小企业逐渐成长为“小巨人”企业。今年1-5月份,全县专精特新企业完成规模工业产值37.92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73.3%,成为了通城打造制造业强县的关键支撑。

建设供应链体系。一方面,向内挖潜“建链”。6月20日,县委主要领导带领平安电工、玉立、黄袍山油茶公司等产业链条完善的龙头企业,先后前往湖北华纺、湖北楚象等供应链公司,学习供应链平台建设经验。另一方面,向外对接“融链”。对于县内无终端智能产品的龙头企业,我们以“千百万”产业链供应链活动为抓手,书记县长当“促销员”,带着企业“跑订单”,努力帮助企业融入全省全国供应链体系。去年以来,县委主要领导多次带着瀛通、三赢兴、安芯美等企业的老总拜访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华为、荣耀、深圳智能终端产品协会等,让通城企业成为了他们稳定的“一手供应商”,瀛通、三赢兴、悦佳智能、硕东精密等重点企业与华为、荣耀、大华股份、海康威视等头部企业达成合作。近两年,累计帮助县内企业争取订单超10亿元,其中2024年新增订单量5亿元。特别是三赢兴在面临疫情冲击、上市受挫、订单下滑的困境时,接到了大华股份、荣耀等公司的大量订单,为企业发展下了一场“及时雨”。

推进“双集中”。通城把共同缔造的重点放在城市,通过城市更新推进“双集中”,破解城市发展无规划、无资金、无项目、不集中等问题。

一是坚持以产聚人兴城。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环境友好”的原则,将四大园区打造为新型城镇化工业发展区,着力走出一条“产业兴园区、园区变新城”的新路子。据统计,县开发区企业用工人数2021年为14368人,2022年为14611人,2023年为15043人,2024年将达到16050人,呈逐年增长态势。

二是坚持以城留人促产。谋划城市更新三年滚动计划。按照“一年有成效,两年上台阶,三年大变样”的工作目标,制定三年滚动计划,统筹推进、分步实施。2022年,通城被列入全省城市更新、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排水防涝系统化试点县。建立城市更新项目“三库”。统筹风险防范和动力转型,建立城市更新目录库、储备库、实施库,谋划重点项目96个、总投资23.36亿元,累计争取国家奖补、债券等各类资金近20亿元。开展“三十行动”。每年部署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十大行动、城市更新十大行动、城市管理十大行动等“三十行动”,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引导群众参与城市建设与管理,动员居民自拆和帮拆违建,每年拆违拆危3万多平方米,三年来累计拆违拆危9万多平方米。同时,坚决不搞“穿衣戴帽、涂脂抹粉”等“形象工程”,将更新重点放在解决路难行、水难排、车难停等“城市病”问题上。截至目前,共完成城市防洪排涝项目3个、积水点改造27个、道路升级改造项目12个,改造老旧小区43个,新建“口袋公园”6个。随着城市更新的深入推进,群众对这座城市有了更多归属感、认同感,吸引了一大批本地及外地人在城区购房和一大批企业家来隽投资兴业。自2022年实施城市更新以来,城区共销售商品房6035套83.43万平方米,其中城镇居民购买989套,占比16.4%;农民进城购买3956套,占比65.5%;返乡人员购买539套,占比8.9%;平江、修水、崇阳等周边非通城籍人员购买551套,占比9.2%,商品房去库存周期9.3个月。累计吸引安芯美、腾飞科技等46家企业落户通城。

三是坚持完善社会保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促进人口有序集中的着力点,扎实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教育方面,近三年,累计投入资金13.9亿元,新建学校15所,改扩建学校48所,建设教联体21个,增加城区学位9930个。针对在校学生不足100人的农村学校,逐步开展撤并行动,科学制定撤并计划,今年计划撤并6所,现已完成2所,今年秋季学期计划撤并另外4所。医疗方面,近三年,累计投入资金13.81亿元,完成卫生健康重点项目16个,县人民医院晋升为三级综合医院。加强医共体建设,县人民医院与湖北省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市儿童医院,县妇幼保健院与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县中医院与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省城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目前,全县建设医共体11个,不仅有效缓解了“看病难”问题,还吸引了周边人口向通城聚集。2023年,通城城乡居民省内异地就医1.3万人次,全市最低。同时,深入推进DIP付费改革,极大地解决了群众“看病贵”问题。养老方面,建成医养结合中心3个,设置医养床位498张,累计入住老人142人次,现有入住老人64人。隽水卫生院医养结合中心被评为“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基地”。积极推进完整社区建设,城市社区建成幸福食堂4个,城区老年助餐服务覆盖率达70%,辐射周边老年对象1.5万余人。针对失能、半失能居家老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320张,目前全部正常使用。同时,坚持城乡一体发展,谋划实施擦亮小城镇项目115个,已完成投资1.37亿元。稳妥推进偏远村撤并,促进人口向中心村、乡镇集镇和县城集中。

三、做优“三个环境”,强化建设绿色发展先行区硬保障

打造好正实优的政治环境。出台《县委关于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十条意见”》,连续两年部署开展“争先出彩、勇作示范”争创行动,常态化开展“千名干部进百村入万户”“一把手上讲台”等活动,完善“一案四说”机制,全面锻造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干部队伍。党员干部酒驾醉驾人数三年下降近25%。当前,我们正在一体推进党纪学习教育、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持续巩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不断夯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政治保障。

打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过去,通城社会治安案件高发,群众信访持续高位徘徊,在2020年、2021年全省群众安全感测评中,通城县连续两年在全省靠后,营商环境也一落再落,干部有怨言、群众不满意、企业不愿来。面对被动局面,本届县委县政府认真思考破解之策。一是做实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完善“党委大闭环、部门小闭环”和“综合治理大闭环、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小闭环”工作机制,推动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工作经验先后在省公安厅“枫桥讲堂”、中央政法委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培训班交流推介。二是积极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坚持对历史负责、为人民担当,以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为突破口,持续为发展松绑、为财政解困、为项目找钱、为群众解压、为干部鼓气。对于历史遗留问题,坚决做到“新官也要理旧账”。近三年来,通城累计化解历史遗留问题56个。通过严厉打击整治,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涉干部信访量平均每年下降15%。三是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严格落实“5011”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我为企业解难题”、民营企业家座谈会等系列活动,累计为企业解决急难愁盼问题78个。同时,坚持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聚焦企业成本高在哪里,就大刀阔斧改到哪里,大力推行“一窗通办”“一业一证”“拿地即开工”“六证同发”等重点改革,实现群众办事跑动次数减少85%,时限减少80%,材料减少60%,环节减少70%,项目落地时间缩短三分之二以上。去年5月5日,通城成功签约投资5亿元的悦佳智能科技,项目于当年6月2日开始动工,9月4日调试设备,10月份正式投产。从签约到开工仅28天,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投产、当年入规,再次刷新了“通城速度”。

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城市最靓丽的名片,也是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通城坚持城市农村联动、生产生活生态融合,深入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引导村民扫干净、码整齐、拆通透、治污水。隽秀通城呈现出一幅“山在城中、城在林中、水绕城转、人在画中”的大美画卷,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的通城愿景正在一步一步变成现实。

 安芯美建成投产 

 黄龙山帐篷节 

黄袍山国家油茶产业示范园 

 建设中的通修高速公路 

 砂布小镇研磨产业园 

策划:通城县委宣传部 供稿:通城县委政研室


编辑:hefan

上一篇: 通城县烟草专卖局获县级最佳文明单位
下一篇: 通城三赢兴科技创新突破 合作共赢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