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咸宁高新区始峰悦府小区旁,鲸选季便利店内人来人往,生意红火。
这家店,是今年上半年开起来的,也是个体工商户徐梦姣开的第二家生活便利店。
“政府鼓励我们开店,会给相应的贷款政策,可以享受较低的利息,而且现在开店手续简便,一趟就能搞定。”徐梦姣说,相信随着疫情的逐步缓解,经济复苏步伐会不断加快,对未来发展很有信心。
始峰悦府小区属新建小区,随着住户的逐步入住,今年上半年小区门口也新开了10余家门店:生活便利店、药店、餐饮店……
商户们表示,积极布局新小区、抢占新市场,放心大胆入驻开业的底气,来自一项项纾困解难政策的支持。
办理工商执照采取承诺制,先发证后上门进行日常监管;对于轻微的违法问题,进行责令整改和批评教育为主……一系列措施,提高了市场主体经营者的经营信心。
这是我市市场主体蓬勃发展、活力迸发的一个缩影。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5.94万户,同比增长168.42%,其中新登记企业类市场主体1.55万户,同比增长143.49%。目前,全市共有市场主体34.07万户。
面对疫情冲击等不利因素,全市市场主体数量逆势大增的背后,是我市从深化改革、简化程序、提升效能、加强监管四个方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的努力。
——深化改革,激发市场主体创业活力
去年12月,市政府下发《咸宁市推行“证照分离”“一业一证”改革实施方案》,实现进一次门,办多个部门的许可,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提升了服务效能,在破解“准入不准营”的问题上做了有益的尝试。截至今年4月底,全市六个县市区和高新区均已顺利推进了“一业一证”改革,极大地便利了企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四新”市场主体健康规范发展。
3月30日,市政府印发《咸宁市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改革工作方案》,截至6月20日,已兑付“免申即享”资金1312万元,惠及企业88户。企业实现直达快享政策红利,办事时间成本、融资成本大幅降低,发展信心显著增强。
——简化程序,助力市场主体轻装上阵
发布实施标准791项,覆盖服务全过程的“市、区、镇、村”四级政务服务标准体系,政务服务便民化标准向基层延伸一大步;创新推行企业开办“1050”标准(1个环节:一窗申请,0.5天办结,零费用),让企业开办再加速;实行一次办、一窗办、掌上办、智能办、就近办“联手”,促“一网通办”不断迈向“一网好办”;多城协同实现“跨省通办”,与武汉、黄石、鄂州、黄冈、孝感、仙桃、天门、潜江等城市签署《武汉城市圈政务服务“跨市通办”合作协议》,实现政务服务异地受理、远程办理、协同联动,全程零跑腿;推广应用电子营业执照,扩展电子营业执照身份认证、证照共享等功能。
——提升效能,服务市场主体快速发展
强力打造“办事不求人”政务品牌。聚焦自主开办、诚信经营、解决争议等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创建“办事不求人”窗口,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推行智慧审批“五进”,打造无人值守、不打烊、零见面、零接触的新型政务服务模式,把开办服务送到千家万户;评选出10个金牌“店小二”集体、20名金牌“店小二”个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营造争当金牌“店小二”的良好氛围;印发《关于在全市开展遍访企业解难题的决定》,截至目前共走访16989户,共收集问题、建议、诉求313条。已解决44个,自行反馈至有关职能部门协调解决(个)259个。
——加强监管,推动市场主体规范经营
推行包容审慎监管。连续两年推出和拓展市场监管领域包容审慎监管行政处罚“四张清单”,使全市各领域行政权力的行使得到全面规范。截至目前共减免处罚金额304.32万元。
改进信用监管。完善信用修复机制,加强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依法指导失信市场主体开展信用修复。市场主体可通过邮件、微信、传真等方式提交相关材料,实现“零跑腿”的信用修复新模式。
“市场主体是经济运行最基本的单位,一头连着经济大动脉,一头连着百姓生活。”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市场主体的强大韧性和活力,为我市稳住就业和经济基本盘发挥了基础支撑作用。(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敏)
编辑:胡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