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朵鲜花祭英烈,徒步祭扫慰忠魂。清明时节,咸安区鄂南烈士陵园内,异乡母子杨晶晶和夏博阳,连续三年祭扫842座烈士墓,用最朴实的方式,诠释了对英烈最纯粹的敬仰。
这种自发祭扫,正因其无关血缘、不涉功利而格外动人。这种发自内心的感恩与铭记,是对英烈的虔诚告慰,更是一堂触动心灵的家国情怀课。
超越血缘的祭奠,是最本真的精神传承。作为非烈士亲属的普通母子,杨晶晶与夏博阳的坚守尤为难能可贵。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唯有实实在在的行动:擦拭墓碑、摆放鲜花、为13岁烈士撕开糖纸。当杨晶晶说“让儿子明白幸福从何而来”,她早已让传承红色基因变成一种精神自觉。这对母子的举动,彰显了对英烈精神的自觉认同——那些以生命换得今日安宁的先烈,不仅是家庭的记忆,更是民族的精神灯塔。
言传身教的浸润,是最生动的家庭教育。杨晶晶独特的家教方式,在于将抽象的“爱国”化为可感的生命体验。她带儿子走遍每一座墓碑,让少年在具体的年龄对比(“比阳阳还小两岁”)、细节互动(摆放糖果)中,深切感受先烈的牺牲之重。这种“沉浸式”教育,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可以想见,当孩子亲手为烈士献上菊花时,历史不再是一串冰冷的数字,而是化作具象的生命感触。
持续坚守的姿态,是最有力的精神感召。三年间,从500枝菊花到1000枝鲜花,从单纯献花到准备糖果和水果,母子俩用“笨功夫”完成了对功利化祭奠的超越。在集体祭扫多为仪式化的当下,他们逐墓停留的身影,恰似一面镜子,照出社会对英烈精神的深层需求:我们需要的不仅是节日里的集体追思,更需要日常生活中持续的精神反哺。
杨晶晶母子的故事启示我们,对英烈的敬仰不必拘泥于形式,而需深植于内心;不必等待特定场合,而需要日常的践行。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告慰先烈:这盛世如您所愿,山河无恙,家国梦圆;而您的精神,我们从未忘记!
(邓昌炉)
编辑:hushaopeng
上一篇:
锚定“懂经济”,开启认知新航道
下一篇:
绿色过清明 文明寄遥思
4月8日,咸宁日报传媒集团组织集团党员干部,开展“学习党史·缅怀先烈”活动。当天, 70余名党员干部首先来到钱氏英烈纪念馆...
最后,全体师生来到烈士陵墓前,鞠躬行礼,敬献鲜花,以此表达对先烈的深切怀念和无限哀思。
”3月31日,燕厦乡党委政府组织全体党员干部、烈士家属、少先队员到畅周村红军墓,开展清明节“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祭...
4月3日,咸安区民政局联合咸安区志愿者协会组织向阳湖镇广东畈小学50多名留守儿童来到鄂南烈士陵园集体扫墓,缅怀革命先烈教...
大家纷纷表示,要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时刻牢记入党初心,在各自的岗位上践行使命职责,...
咸宁网讯(通讯员胡桓)在刚过去的清明节,市住房公积金中心和咸安区住房公积金中心全体党员及职工代表共计20余人,赴阳新县...
此次主题教育激励广大学子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传承先烈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扛起新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使命担当,踔厉奋发...
随后,全体党员干部来到墓区,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革命烈士敬献鲜花,仪式结束后全体人员集中参观鄂南英烈事迹展,以铭记英...
咸宁网讯(香城都市报记者葛建伟通讯员吴德裕)12月25日,咸安区汀泗桥镇中心卫生院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咸宁网讯特约记者孔帆升报道:6月29日,通山县大畈镇白泥村谭氏宗祠广场外,一座新的烈士纪念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是该村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