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黑夜不黑,城里的月光很难再把梦想照亮,仰望星空早已成为人们记忆中的乡愁。
2016年的夏季,以“避暑、观星”为特色的九宫山风景区迎来一波看星星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活动期间,有近万人选择在星光公园露营,超过2万人在铜鼓包上观星。
“睡帐篷看最美星空,赏美景玩蓝天白云。”国庆长假期间,武汉、岳阳、南昌不少游客相约九宫,凌峰绝顶,幕天席地,点数繁星,以“暗夜保护”为主题的九宫“星光公园”又火了一把。
灯光污染,仰望璀璨星光成奢求
星空元素悄然成为时尚文化,这背后反映出的问题却令九宫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洁喜忧参半。
“观星旅游大热,说明我们景区几经周折终于找准了定位。”马洁说,但另一方面,也表明城市光污染日益严重,在城市灯光的包围中,仰望璀璨繁星愈发成为都市人的奢求。
浩瀚无垠的银河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回忆,站在山巅环顾四周,星云仿佛荡漾在脚下,银河宛如明亮的牛奶瀑布展现在眼前,似乎伸出手便可以触摸到。这种感觉,现在鲜有人体会。
黑夜不黑,人造白昼带来暗夜环境的消逝,是影响星空最重要的人为因素。在天文爱好者李正斌眼里,童年时代抬头可见满天繁星的记忆,如今只能到九宫山去重温。
“九宫山的夜晚属于星星,它已经是湖北省内非常稀有的适合数星星的地方。”李正斌表示,他每年都要上九宫山好多次,有时还会带上儿子。“在高山之巅架起单反,对着360度无死角的震撼星河,轻轻按下快门,那感觉仿佛自己在与浩淼宇宙对话,是在用‘沧海一粟’的力量记录亿万年时空的一瞬,日常生活中的繁杂琐事在那时变得微不足道。”
“暗夜公园”,星空最后的避难场所
“暗夜公园”,最早是由美国发起设立的。1988年,美国一位职业天文学家和一名医生,创建了一个以星空保护为己任的非营利民间组织——国际暗夜协会。
19年后,即2007年,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牵头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相关机构在西班牙东南部的巴利阿里群岛上成功召开了第一届“国际星光保护大会”。
今年6月21日,中国绿发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星空会工作组在西藏自治区政府支持下,中国首批中华暗夜保护地试点已分别于6月7日、11日落户西藏阿里、那曲地区。
“国外对星光资源保护的认识,比国人领先了几十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行星科学研究院张昊教授的研究领域是行星遥感,这是一门交叉学科,跟天文研究也有紧密联系。他密切关注国内外暗夜保护的动向,多次参与国内外暗夜保护行动。
2015年以来,九宫山采取了改进山顶照明、增设天文望远镜等观星设备、建立天文观测点、开辟露营观星场地、加开夜班观星巴士等措施,力争把九宫山打造成华中最专业的暗夜保护地。
张昊得知九宫山要打造华中首个“暗夜保护地”,便主动与九宫山联系,为他们规划建设积极献计献策。
任重道远,“暗夜保护”须全民参与
九宫山星光公园位于主峰铜鼓包,海拔1567m,地形开阔,四周自然环境优美,远离城市光污染。
九宫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联芳介绍,经过两年的宣传、建设,如今前往九宫山观星的人络绎不绝。与此同时,景区管理人员发现,热闹的观星大潮背后,也藏着不少令人担忧的问题。
“暗夜公园必不可少的是须摆脱任何人造光污染。但目前来九宫山观星的游客,大多缺少暗夜保护意识,对景区采取的诸如禁止私家车进入星光公园,严禁随意打开手电筒、指星灯等措施不配合、不理解。”马洁补充说。
“暗夜保护不能仅靠景区和天文机构单打独斗。”张昊教授指出,国外的星光公园都有一套严格的管理模式,比如要限制单日参观人数,对参观的游客进行事前教育和告知等等。
湖北能有九宫山这么一处观星胜地十分难得,一旦暗夜环境被破坏,结果很难可逆。张教授表示,应该有更多力量参与进来,一起保护好、建设好这处最美星光公园。
呵护星空,建华中最美星光公园
九月底,九宫山景区开展了“暗夜行动I’m In”2016九宫山童话星光跑活动,其中有一个环节是面向全球征集10名暗夜保护使者。
10名暗夜保护使者将立志终身传递“减少光污染,保护星空资源”的理念,倡导更多人关注星空资源的保护。
来自武汉的刘先生和年仅3岁的儿子,一齐入选了本次九宫山“暗夜保护使者”名额。在活动现场,他一字一句教孩子跟着主持人念出星空保护宣誓词。
“我们希望通过更多这样的活动让更多人认识到有‘暗夜保护’这回事,能够把星空保护当做遗产保护一样重视起来。”马洁介绍说。
目前,九宫山已确定由北京ODM体育公司在铜古包设计露营基地,打造华中最大的天文台,购买国内最先进的直径1米左右天文望远镜;与中国地质大学行星研究所合作,进行星空公园后续运营和研究,该项目包括天文台、天文馆以及星光乐园,预计投资2500万元。
“投资建设是一部分,暗夜保护是另一部分,我们正在为大家守护满天繁星,这非常有意义。”王联芳希望,九宫山的星空能够永远灿烂,成为华中游客寻回童年星空、留住记忆乡愁的梦幻之地。(咸宁日报记者 朱哲 通讯员 闫海会)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通城跻身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加速绿色崛起步伐
下一篇:
通城农业局举行“擂台赛”争夺省级“美丽乡村”
咸宁新闻网讯 咸宁日报记者 朱哲、通讯员 黄长松、邹国明报道:刷一下身份证,再对着镜头拍个照,就能叫号办税。实名办税带...
咸宁新闻网讯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恬报道:3日下午,市委副书记、市长王远鹤与党外人士代表座谈,听取党外人士对政府工作...
今年元旦,我市旅游市场秩序井然,欣欣向荣,迎来了新年旅游市场的“开门红”。
咸宁新闻网讯 咸宁日报记者刘子川报道:如何在短短几年里,迅速成长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专家?用刘媛自己的话说,那就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