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身于陶瓷世家,从事陶艺46年;辗转数地,跨越多个省市,纵使生计艰难,却始终没有放弃对陶艺的坚持和热爱;陶艺生涯中,不断精进制陶工艺,在弘扬传统制陶工艺的同时,注重手工工艺的传承,通过四代人的接力,将传统陶瓷文化代代相传。
他是杨联云,今年65岁,陶瓷工艺师,咸宁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第三代陶瓷传承人,现为通城楚风陶瓷世家工作室主理人。
一种技艺的传承
一张小板凳、一台拉坯机,记者见得杨联云时,他正专心致志地进行茶杯手工拉坯。
“别看一个小小的茶杯,它的制作工序可能达到72道。”杨联云介绍,每一个陶瓷品都倾注着制陶人满腔的心血,静不下心的人是很难从事这一行业的。
杨联云进入陶艺行业,完全是受父亲的影响。
杨联云的父亲杨志成是陶瓷高级技师,20世纪70年代收到通城县人民政府邀约,带领一家人从衡阳搬到通城瓷厂从事陶瓷工艺品研发和制作,改善通城陶瓷工艺技术,杨志成所指导生产的金钟牌餐具、茶具名扬湖北,被评为部优和省优产品,研发的陶瓷釉下彩花纸填补了湖北省陶瓷行业空白。
在父亲的熏陶下,杨家三代都从事了陶瓷事业,妻子与妹妹均为陶瓷高级绘彩工,女儿和外甥成为第四代陶瓷传承人。
一份热爱的坚持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通城陶瓷产业的没落,杨联云离开了通城瓷厂,先后到岳阳市瓷厂、东莞市陶瓷公司谋生。
2017年,为继承父亲传承传统手工陶瓷的遗愿,杨联云再次回到通城开办“楚风陶瓷世家工作室”。
工作室开办以来,杨联云在运输陶土过程中出车祸两次,跑坏三轮货车两辆,更换电瓶不计其数,甚至为了制作手工陶艺,租房子、买设备,他花光了退休金。
“虽然困难,也有想放弃的时候,但是抵不住热爱啊,有些朋友调侃我是‘用爱发电’。”他笑着讲道。
他一直坚持每天长时间创作,从原料配置到产品图纸设计,到扯坯修坯、手工彩绘,七十多道环节全部亲力亲为,也因此制作出一套套书画佳、做工精、器型美的几十款陶瓷艺术产品。
一次新旧的碰撞
“这陶瓷小花花也太美了吧,能教我做吗?”日前,年轻人罗欣雅等人被陶瓷花吸引,寻找到杨联云的楚风陶瓷世家工作室,学着将陶土捏成花朵模样。
杨联云通过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陶瓷工艺品,吸引许多年轻人对陶艺产生兴趣。年轻人李金才通过两年多的学习,参加省民间工艺技能大赛荣获优秀奖,参加咸宁市首届工艺美术文创比赛,陶艺“如意观音”荣获优秀作品奖。
工作室也成为当地中小学生的公益研学基地,每逢周末、节假日,不少学生来体验陶瓷制作技艺,荆楚陶艺成为文化特色产品,让市场为陶艺赋能,激活文化生命力。
同时,第四代传承人的加入,也为工作室注入了新的活力。泥塑、陶瓷花等新的手工工艺品,受到年轻一代的喜爱,带热了当地陶艺体验游。
咸宁日报记者 丁伟 通讯员 吴彦仪 易波
编辑:hushaopeng
上一篇:
茶艺师李凤云 用专业弘扬茶文化
下一篇:
咸宁市学雷锋标兵胡小英 巾帼英姿别样红
咸宁网讯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吴文谨、通讯员王远远报道:17日上午,市委党校举行2019年下半年主体班开学典礼暨“不忘初心、牢...
让我们一起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
千年黎锦,指尖传承。
推动地方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上茁壮成长。
千古文化绝唱经历史沉淀,愈显厚重愿竹溪山二黄能继续发扬光大让灿烂的中华文化瑰宝继续传承。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 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
咸宁网讯(香城都市报记者杜培清通讯员金顶挑)近日,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咸宁网讯通讯员钱慧报道:2月16日,肖桥村组织该村15名就读于温中的学生,来到廉政文化教育基地钱氏英烈纪念馆,开展红色教育...
咸宁网讯(香城都市报记者庞赟)近日,省人民政府发布了《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
咸宁网讯(香城都市报记者葛建伟通讯员唐磊高峰)20日, ,近年来,该区在农村宗祠管理工作中,不断创新模式,推动宗祠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