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省内新闻 >> 正文

荆楚大地的健康答卷——在时代坐标上书写民生温度

来源:湖北日报 时间:2025-08-19 10:28

2023年2月6日,武汉协和医院第三次刷新亚洲最小换心纪录。

2024年9月,湖北省组织开展“服务百姓健康行动”大型义诊周活动。

近日,武汉市武昌医院开展“安全用药 娃娃抓起”药房开放日活动。

2025年7月,湖北省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到长江边开展水质现场监测。

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与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十四五”以来,湖北卫生健康系统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的深切嘱托,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大别山精神的红色基因凝聚力量,以抗洪精神的团结伟力攻坚克难,以抗疫精神的时代担当砥砺前行,推动全省卫生健康事业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崭新阶段。

从持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到加快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从悉心护佑“一老一小” 健康到积极推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从加速打造医疗科技创新高地到蓬勃发展大健康产业,荆楚大地的生动实践,正在绘就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健康新图景。

从数据感受健康福祉之变

近日,71岁的大冶市还地桥镇军山村村民胡普安,因冠心病伴有肠梗阻而住进还地桥中心卫生院。经几天治疗,心脏病症状缓解,但肠梗阻没有好转迹象。主治医生柯尊寅提出请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市人民医院进行远程视频会诊。会诊调整了老人的用药方案,几天后,胡普安顺利出院。“我在镇里花更少的钱看好病,不用来回折腾,真是划算。”老人高兴地说。

从2021到2025,医疗服务体系在持续健全中,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提质,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截至目前,全省医疗卫生机构3.89万家,其中三级医院239家、三甲医院86家,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增加至8.16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增加至3.38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增加至4.1人。同济咸宁、同济襄阳、协和宜昌3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加快建设,省中医院成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和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3个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项目持续推进。“十四五”期间,累计建设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250个,86%的县(市)有了三级医院,建成城市10分钟急救圈、农村30分钟医疗圈。

顶层设计纵深推进,基础布局不断铺陈,公民健康主要指标在持续改善中彰显民生温度。

“十四五”以来,我省将公民健康主要指标改善情况纳入全省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大力开展健康城市和健康细胞建设,宜昌、武汉入围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社会健康综合治理能力不断提高。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引导广大群众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相比2021年,2024年全省人均预期寿命从78.2岁增长到79岁,孕产妇死亡率从8.98/10万下降到5.51/10万,群众的健康水平不断提升,各项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保持在中部地区前列。

难点逐步化解,重点人群健康保障在持续完善中体现政策温情。

“一老一小”健康服务扎实推进,构建覆盖城乡的产前筛查与诊断网络,为新生儿免费提供5种遗传代谢病、听力及先心病筛查。全省已建成131家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150家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形成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快速响应与救治网络。全省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均设置了老年医学科,医养结合机构数增加到408家,3个县(市、区)和3家医养结合机构建成为全国首批医养结合示范县和示范机构。

以提升获得感凝聚惠民之力

宫颈癌是影响妇女健康的重要恶性疾病。临床证实,早期发现的宫颈癌90%以上能治愈,而早筛查、早诊断是关键。

拿出手机对着体检表上的二维码一扫,“阴性”字样跃入眼帘,红安县杏花乡38岁的农妇吴细花开心地笑了。得知自己在月底做的宫颈癌检测标本由一台安装了人工智能的计算机完成,并由武汉的病理专家远程人工复核,吴细花说:“这下放心了!真没想到,不出乡就能免费享受到这么先进的医疗服务。”

医疗卫生工作不仅要关注个体病患的救治,更要着眼于更广泛群众的健康福祉。2022年以来,我省为35岁至64岁的城乡适龄妇女进行全覆盖免费宫颈癌筛查,实现应筛尽筛、愿筛尽筛。

近年来,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健康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群众提供连续、均衡、安全、可及的卫生健康服务,全周期保障人民群众健康,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连续,意味着保障人民群众从生命起点到老年阶段的健康需求 “不断档”。在宜昌市伍家岗区宝塔河街道杨岔路社区,很多老人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董磊医生当作他们的家人、女儿,有事儿就给她打电话。“5+2,白+黑,全天候呵护您的健康。”家庭医生对社区居民签约服务时常说的这句话,传导的是一个庞大保障体系的守护。依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省目前已实现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从筛查、诊断、用药指导到定期随访的闭环管理。

均衡,就是要破解城乡、区域医疗资源的不平衡。为此,全省从“下沉”与“扩容”双向发力。一方面,推动城市三级医院与县级医院、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建立对口支援机制,让偏远地区患者无需长途跋涉就能享受优质诊疗;另一方面,加强县级医院专科建设,实现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解决,复杂病例通过分级诊疗快速转诊。现在,大医院的专家常常出现在社区诊所,恩施等边远地区也有了先进的远程医疗。

安全,就是要守住群众健康生命线。在诊疗环节,严格落实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在公共卫生领域,强化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能力。同时加强患者健康信息加密管理,在数字化服务中筑牢隐私安全防线,让群众放心就医。

可及,体现在让人民群众获得健康服务的“距离近、负担轻、流程简”三个方面。通过丰富预约方式、优化就诊流程、推进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加强诊后随访与服务,着力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其中,全省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互认项目已达415项,为患者节省了就医时间和费用。

用实事织密健康守护之网

云雾缭绕的鄂西山区,山高路险,村落分散。在这片曾因交通闭塞而急救艰难的土地上,一场与时间赛跑的革新正在改写脑卒中患者的命运。

近日,宜昌秭归县杨林桥镇响水洞村71岁的冯万姣老人如厕时突发言语不清、右侧肢体麻木。家属迅速将其送至村卫生室,村医向长华凭借“FAST口诀”(面瘫、肢体无力、言语障碍、迅速呼救)识别出脑卒中征兆。“马上转诊卫生院!”应急响应立即启动。

转诊指令下达后,镇卫生院CT室同步预热设备,溶栓药物提前备妥,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专家通过远程系统实时待命。30公里的崎岖山路上,救护车疾驰的同时,老人的病情信息已通过卒中救治群实时传递。抵达镇卫生院后,头颅CT检查仅用3分钟即完成,县级专家迅速确认“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在上级医院指导下,溶栓药物于入院后28分钟内注入患者体内。从村卫生室初诊到完成溶栓,全程60分钟,抢在发病4小时黄金窗口期内创造了生命奇迹。

这得益于全省实施心脑血管防治“网底”建设。目前,秭归已搭建起贯通县乡村三级的“水陆速救网络”,心梗脑梗患者致残、致死率显著下降。

近年来,我省把心脑血管病救治的第一步放在离群众最近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截至目前,已建成基层心脑血管防治站1000余家,成功开展应急溶栓6600余例。

面对不同时期荆楚人民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和人民关切,全省卫健系统着力聚焦“两张网”建设。

在“不得病、少得病”方面,公共卫生防护网愈发紧密。

建立传染病多点多渠道监测预警制度与机制,开发集多渠道监测、多点触发预警、智慧指挥调度等功能于一体的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实现疫情监测、预警、响应、调查、防控、评估全链条管理。

强化医防融合机制,推动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成为全国首批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制度试点省份,遴选615名疾控监督员进驻349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开展工作,实现地区全覆盖、医疗机构类型全覆盖。持续加强地方病防控,全省103个县(市、区)保持持续消除碘缺乏病状态,血吸虫病通过国家现场评估,达到传播阻断标准。

在“看上病、看好病”方面,医疗服务网愈加完善。

打造国内领先的医疗高地。支持部省属医院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集中力量开展疑难危重症诊断治疗技术攻关,开展前沿医学科技创新研究和成果转化,支持实力较强的综合医院建设一批医院专科中心,实施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带动全省医疗水平迈上新台阶。更好发挥县级医院龙头作用。

加快县级医院提标扩能,突出胸痛、卒中、危重新生儿救治、危重孕产妇救治、创伤等“五大中心”建设,提升肿瘤、心脑血管、呼吸、消化和感染疾病救治能力,提高县域就诊率。17个经济百强县和百万人口县已有10个县有三甲医院,36个“口子县”中31个县有三级医院。

夯实筑牢基层医疗服务网底。推进城市医疗集团建设,组建105个县域医共体,聚焦人员、技术、管理、服务“四个下沉”,推进检验、影像、心电、消毒供应、中心药房等资源共享,提升城乡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组建约1.8万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培养配备大专及以上学历村医1.3万余人。另外,投入近1.2亿元支持县级中医医院加强专科专病建设,全省国医堂(中医馆)覆盖率近99%,全省95%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5%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以科技智慧应答民生之望

透过全景式玻璃窗,一组组补药、发药全自动机械臂正在药房货架间上下“舞动”。只要接到指令,它们会迅速从货架上找寻到目标药品,几秒钟内,毫厘不差地将药品送入传送带,但见药品坐着“滑梯”,呲溜一下便到达指定窗口。10月8日,在武汉市中心医院杨春湖院区门诊取药窗口,前来取药的汪先生感受着前所未有的快捷。

不久前,在武汉杨春湖畔,一座浸润着满满“新潮之风”的医院揭开神秘的面纱。自动送餐机器人、“飞檐走壁”的物流传输带……这个被誉为江城“最聪明”的医院,骤然拉伸人们对未来就医的美好想象。

武汉市中心医院杨春湖院区推进AI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应用的“场景全覆盖”,实现AI辅助诊疗系统实时生成病历、系统规划检查路线等功能,大大提升了诊疗效率,为患者带来更便捷、更舒适的就医体验。

创新步履不停,技术只有应用于临床,解决病人的病痛,化为病人的笑容,才算真正落地。

立足湖北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科教资源优势,近年来,省卫健委深入实施科创引领战略,以协同高效卫健科创体系助力提升创新策源地。

建设高水平省级创新平台。以省重点实验室为重要抓手,深入开展底层技术攻关,整合省内外优质资源,高水平建设湖北江夏实验室、湖北时珍实验室,聚焦生物安全领域和中医药传承创新领域,开展协同创新和技术转化。围绕临床重大需求,建成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家,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99家。同济医院入选2024年全国10家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协和医院、中南医院入选研究型医院。

打造科创人才方阵。实施人才培养系列行动,面向卫生健康系统和掌握核心技术企业,遴选58名“楚天英才计划”医疗卫生人才、100名医学青年拔尖人才、5个中医药领军和交叉创新团队。组建由中国工程院王琦院士牵头,一批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长江学者等引领的科学家团队,发挥名医大师传帮带作用,着力培育一批跨学科跨领域协同创新人才。

聚焦创新药械研发。推动医工交叉、医工融合,人体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系统、植入式脑机接口等一批世界级创新成果实现重大突破,其中,同济医院攻克“心肌旋切”技术,成功解决“不开胸、不停跳”切除肥厚心肌世界性难题。2025年,我省有4个第三类创新医疗器械,3个1类创新药获批上市,均居中部第一。禾元生物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注射液成为全球首个“稻米造血”一类创新药。

数智赋能医疗卫生事业转型。依托省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立足体系化建设、广覆盖应用、综合化效能,以智慧医院建设为“突破口”,推动智慧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牢牢把握服务于患者、服务于医疗、服务于管理、服务于科研、服务于产业的发展方向,加快实现诊疗水平、服务质量、管理效能、创新能力跃升。

以科技之光,点亮生命希望;凭创新之智,应答民生所望。这是湖北卫生健康系统积极响应 “支点建设” 的职责和使命。湖北医疗的硬核实力正沿着长江汉水向中国大地、向世界各地渗透延展,为构建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贡献“湖北智慧”。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筑巢育雏被全过程记录 一对彩鹮情侣在崇湖“安家”
下一篇: 为了呵护南水北调水源地 西十高铁汉江特大桥“逼”出世界之最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