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实现贫困人口零投资、零风险、零距离就业,通城县在严把产业关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能人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在村组建立“扶贫微工厂”, 达到企业增效、集体增收、群众脱贫、产业发展“四重效益”。
扶贫微工厂提升了贫困户的精气神,无论男女老少,他们告别无聊的日子,不等不靠不向上要,在家门口就业,种田打工照顾老小“三不误”,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有一种获得感、自豪感、幸福感!
村民在关刀村蓝极星广告扶贫微工厂生产车间加工产品
高冲村扶贫微工厂——鑫彬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一角
村民在扶贫微工厂加工葛根面
员工在塘湖扶贫微工厂加工电子产品
能人返乡办厂
村民种田打工两头甜
5月19日,关刀镇关刀村的蓝极星广告扶贫微工厂生产车间内,30多名工人正在忙碌工作,焊接灯管、排线布板、组装灯箱,一系列熟练的操作之下,一件件霓灯闪烁的广告灯箱就制作完成了。
“一个月能拿到三四千块钱,既照顾了家,又可以陪伴父母和孩子。”谈及目前的生活,在微工厂上班的关刀村贫困户方敏丽幸福满满。
创办这家扶贫微工厂的负责人叫吴祚和,是关刀镇关刀村一名90后小伙,由于家里穷,他十几岁就外出务工,在济南一家电子厂务工,从流水线工人做到产品销售员,积累了不少经验。2017年,他回到家乡创办了蓝极星广告公司,在自家几十平方米的小屋内创业。虽然业务量在逐渐增大,但受条件的限制,吴祚和的公司却难以发展壮大。就在他一筹莫展之时,关刀镇党委政府推出了开办扶贫微工厂政策,由政府出资建设车间,并提供配套附属设施,吸引能人入驻创业,带动当地贫困户及富余劳动力就业增收。2020年1月,吴祚和就将他的蓝极星广告公司搬进了政府帮他新建的微工厂。
“通过政府的扶持,现在有45人上班,其中贫困户有15人,每月工资都达到3000元以上。”通城县蓝极星广告公司负责人吴祚和介绍说。
塘湖镇引进在温州创业的陈运北,利用新建“扶贫微工厂”,从事电器开关加工,安排当地就业人员20人,其中贫困户9人,月工资3000元以上。
大坪乡农林村引进本村在北京成功创业人士黎雄辉,利用新建“扶贫微工厂”,从事砂带转换和涂附磨具异型产品加工,可带动贫困户就业8人。
延伸产业链条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24日,关刀镇高冲村的通城鑫彬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扶贫微工厂内,几名来自本村的村民正在车间里工作。工厂负责人魏寿兵介绍说,虽然今年的疫情对他的生产销售带来了影响,但他并没有裁员的想法,而是通过研发新产品和创新营销方式来确保今年生产目标的完成。
通城鑫彬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充分利用湖北玉立集团有限公司的有关产品进行再加工,发展砂轮、磨具、八角砂等产品。目前,微工厂共吸纳周边村民就业36人,带动贫困户就业12人,其中残疾贫困户3人。
今年30岁的吴金霞是聋哑人,丈夫有精神疾病,大儿子智障,小儿子还在读小学,一家4口被政府安排在高冲易地安置点居住,靠低保和残疾补贴为生。微工厂建好后,村里安排她来做工,一个月能拿2000多元钱的工资,这样她十分感谢政府,也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通城鑫彬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一样,关刀镇道上村通过通城县云溪云母制品有限公司产业链的延伸,利用新建“扶贫微工厂”发展云母包装,解决就业人数18人,其中贫困人员9人,月工资收入2200元左右,村级集体增收4万元。
隽水镇油坊村充分利用湖北金猪食品有限公司扩大畜禽肉类加工生产,建立微工厂,解决贫困户就业21人,村级集体增收3.8万元。
麦市镇西坳村引进通城县洪宇鞋业有限公司扩大生产规模,利用新建“扶贫微工厂”,进行鞋业加工。安排就业人数60人,其中贫困户30人,村级集体收入3万元。
加工农副产品
山货拓宽百姓致富路
初夏的第一缕晨光照在沙堆镇石城村葛根面加工厂门窗上,年近七旬的卢梅花老太婆快步走进包装车间,今天的手麻利多了,一眨眼面前堆满包装好的葛根面条。
用卢老太的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没想到七十岁能在家门口赚钱,一个月2000多元,再不让子女过年节塞红包了,补贴家用多的,全分派给孙辈们零花。这种获得感、自豪感、幸福感,让她有了地位,在村里说话的嗓子也高了,有时还双手撑腰。
通城县按照“一村一品,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鼓励引导本地能人、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利用“扶贫微工厂”发展农产品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
沙堆镇瑶泉村中药材种植大户卢济明去年种了400亩葛根,可到收获时经济效益却并不高。
“葛根不加工成产品卖鲜货,一般一亩达到4000斤的话只能卖到6000块钱,加工成产品的话,附加值能达到2倍,大致在两万元钱左右。”2019年底,卢济明成立了湖北康维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利用石冲村的“扶贫微工厂” 发展葛根面加工,此举不仅延伸了葛根从种植到加工的产业链,还提高了附加值。
今年春节过后,卢济明再次扩大规模,将自己流转的1200亩土地全部种上葛根,并带动69名贫困人员长期务工。
目前,微工厂已带动15名贫困人员就业,月收入2000元以上。
五里镇汉上村引导通城县白米山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充分运用其成熟的种植技术和加工技术及市场销售优势,发展紫薯种植和加工业,利用“扶贫微工厂”,进行紫薯加工,带动15名贫困人员就业。以订单式生产模式带动110户贫困户发展紫薯种植,从生产环节和加工环节带动贫困户增收。
与此同时,通城县还严把选址关、项目审批关和建设程序关,确保“扶贫微工厂”建设合规有序进行。并对已经入驻“扶贫微工厂”的企业进行定期指导检查,确保带动贫困户就业的人数不少于8人,且贫困人员就业人数占固定用工总人数的30%以上。
截至目前,全县共投入资金2030万元,建设扶贫“微工厂”52家,吸纳670余名贫困户劳动力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1.5万元以上,每个“扶贫微工厂”通过支付租金的形式为村集体经济带来资产性收益3万元以上。
通城扶贫微工厂真正为百姓搭建脱贫致富的大舞台,让群体阔步奔向小康。
(文/图 咸宁日报全媒体特约记者 刘建平 通讯员 习水文)
编辑:hushaopeng
上一篇:
下一篇:
夜间突击巡查 通城重拳整治砂土“三乱”
近日,湖北省扶贫办、省委网信办、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工商联、省农业农村厅、省总工会等13部门联合出台《湖北省消费扶贫行...
咸宁网讯记者宋文虎、通讯员全闯、郑梦溪报道:4月9日,记者来到通山县大畈镇官塘村,村委会三楼扶贫车间内,数十位村民戴着...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和在我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
咸宁网讯(香城都市报记者王奇峰特约记者李星通讯员董一格)1月13日上午,咸安区官埠桥镇政府前广场上人头攒动,由官埠桥镇委...
咸宁网讯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嘉、通讯员李金刚报道:“3个小孩在读书,自己打零工,年收入2至3万元,妻子去年手术花费4万多...
咸宁网讯通讯员胡东琴报道:崇阳县桂花泉镇党委、政府为巩固脱贫成效,多措并举,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政策法规,并学以致用...
铜钟乡坳上村湘莲基地港口乡塘口村猕猴桃基地天城镇桃红村白木耳基地白霓镇浪口村易地搬迁安置点平坦的乡村公路崇阳县美丽乡...
咸宁网讯通讯员徐世聪、陈科宇报道:5日,笔者走进通山经济开发区星光玉龙机械有限公司,在刚建成的二期厂房内,大型激光切割...
针对这种现状,近年来,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引导村民们大力发展吊瓜种植,一亩地纯收入4000至6000元,比种植传统作物收益翻了...
今年全市“两会”会场,市委书记丁小强现场推销桂花泉镇横山村的“扶贫筲箕”。赵忠志摄崇阳县针对部分“无产业、无技能、无...